在當今社會什么都需要搶,甚至連買個便宜點的手機都需要搶,似乎能讓消費者順利買到就意味著營銷失敗,就意味著手機賣不出去。這種營銷模式源自小米,目前已經被諸多國內廠商廣泛采用,隨后出現了黃牛,手機營銷又陷入了廠商、黃牛和消費者時間的混戰。
買手機的難度不亞于買春運火車票或者買車搖號,讓不少消費者在電腦前白白消耗著精力。表面看起來是這樣,真相又是如何呢?這次就來挖挖手機限時搶購的“內幕”。
本周末京東商城剛剛操作過一輪搶購。“被搶購”的手機具體型號是什么,這里我就不多說了,不過這似乎這款手機已經是第二次被搶購了。那么這款手機有多難搶呢?上午10時搶購的按鈕變成了可點擊的狀態,但當你真的搶購的時候,直接進入這樣一個頁面:很抱歉,您未搶購成功,再接再厲吧!
這也就意味著搶購失敗。在數分鐘后,京東也更新了產品庫存信息,表示手機售罄,下一輪搶購將在8月15日進行。沒錯,手機就是這么難搶,以致于這款手機在淘寶上都有了平均300元左右的加價幅度,大量黃牛機涌入淘寶。
那么這樣的黃牛機有多少呢?這些手機又是怎么來的呢?黃牛怎么會有強大力量沖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的預約、搶購模式,拿到手機的呢?那些很難通過官方渠道買到的手機,我們卻總能在淘寶里看到有數百宣稱自己有現貨的商家,一些商家甚至宣布他們的手機庫存多到超乎想象。
很多用戶搶不到手機的同時,卻同時有數萬臺手機通過淘寶被加價出售,從比例來看,恐怕遠遠不止黃牛參與搶購手機那么簡單。
網上流傳對于搶購模式的解讀:廠商通過網上的限購模式炒作造勢,而實際上將大批貨源發往傳統的銷售渠道,由他們出售。對于搶購炒作非常成功的機型,加價出售成了商家攫取利潤的主要方式。
也就是說黃牛們也被分成了“官牛”和“民牛”,一方面大量的現貨被分配給合作商家加價出售,另一方面如果布置人手通過參與搶購囤貨,則成了手機廠商口中要重點打擊的所謂“黃牛”。
濫用饑餓營銷,再加上極其迅速的搶購,又怎能不讓人動心?不過這些在網上被瘋搶的手機們,卻經常會被淘寶銷售數據拆穿謊言的底褲,例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款在京東上被瘋搶的手機,其新聞稿宣稱在90秒就售出了83450臺的手機,而在黃牛手中的銷售情況如何呢?我們看到淘寶統計的周銷量僅有762件,在Android手機中銷量排行榜中位列第77位。
淘寶上大量將手機加價銷售的商家,商家手中大量的現貨,以及由淘寶統計出的與實際搶購相去甚遠的周成交量,三個數據簡單結合起來就不難總結出一種完全顛覆傳統的營銷手段:先炒作手機如何低價和如何熱門,再以炒作出的知名度拉動手機實際成交價格。
但這種知名度是炒作出來的而非通過用戶口碑塑造出來的,也許這許才是手機搶購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