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5日消息,當說到可穿戴設備時,更多不一定意味著更好。
在本周于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設備制造商在向世人展示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全新產品時,將會面臨這一難題。
可穿戴設備無疑是關鍵的新技術之一。據IDC預測,到2018年,此類產品的發貨量預計將達到1.12億,較去年的數字上升4倍以上。蘋果手表甚至登上了《時尚》雜志的封面。智能眼鏡和虛擬現實頭戴式設備這類過往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裝備也已紛紛面世。
接下來局面會如何發展?廠商在今年的CES中不但要在可穿戴設備上一決雌雄,而且還要盡力爭奪未來市場的領導權。可穿戴領域的巨頭——三星、LG、摩托羅拉和英特爾有望趕在蘋果手表推出前祭出自己的大招。而小規模廠商紛紛選擇與傳統體育、健康及服飾領域巨頭合作,以求獲得一席之地。
但是,廠商需要面對一個技術之外的問題: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一個幾乎無所不能的產品呢?還是彼此獨立、專注于不同功能的產品?
廠商已經選擇了自己的陣營,但是分析師還是沒有明確答案。
蘋果是堅定的包攬一切分子。蘋果手表預計于今年春季面市,該產品將配備全彩色屏幕、心率監測技術、健身和健康追蹤軟件以及大量其他應用,從生產力到通訊工具,不一而足。預計售價將會超過350美元。
蘋果不是唯一采取這一設計思路的廠商。被來自三星、LG和摩托羅拉的智能手表采用的谷歌Android Wear就被設計為能夠勝任多種用途。例如,Moto 360智能手表就可以玩游戲,其配備了詹姆斯·邦德式的表盤,可以運行Evernote筆記書寫應用,接受語音命令并提供導航指引。三星的Gear S甚至配備了蜂窩電話功能,用戶可以直接撥打電話。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認同上述思路。眾多初創公司選擇推出專注于特定目的的設備。這些設備的售價通常低于那些無所不能的競爭產品。
因為這些設備不需要面面俱到,它們不但售價低廉,而且對于特定的任務具備更好的性能。這些不同設備間也有望實現互聯互通,圍繞我們的身體創建網絡。智能內置式耳機可以讀取用戶的心率,然后將信息發送到追蹤身體移動的腕帶上。智能T恤可以收集包括汗液分泌、皮膚溫度和水合狀態之類的敏感信息。然后,移動應用可以將所有上述信息加工并顯示在用戶的智能手機上。
已經有跡象表明消費者接受某種程度的可穿戴產品。Forrester在去年3月對數千名美國消費者進行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用戶愿意將可穿戴設備佩戴于手腕上。但是,對于細分類別的設備的需求也處于上升趨勢,例如珠寶首飾、片上設備和針對T恤和鞋子的嵌入式傳感器。2015年,高德納預計智能服裝的發貨量將從去年的10萬跳升至1000萬,這一數字相當于全球智能手表銷量的三分之一。
甚至是某些谷歌高管也贊同小而精的設計思路。當谷歌于2012年宣布其眼鏡項目時,該公司的想法是打造一個頭戴式計算機。現在,隨著各式設備的涌現,部分高管覺得沒有一種設備可以包攬一切。
“谷歌眼鏡本來打算勝任各種任務,”打造谷歌眼鏡的秘密的谷歌X研究實驗室負責人阿斯特羅·特勒(Astro Teller)說道。“然而,人們最終還是需要各種不同的產品。”
他表示谷歌正在設計另一個產品:智能隱形眼鏡。該產品將由制藥巨頭瑞士諾華生產,其將一顆小型計算機處理器嵌入到隱形眼鏡中,以便從糖尿病患者的淚液中讀取血糖指數。
他同時指出,試圖將不同功能和用途集中在一起的做法是愚蠢的,尤其是在產品尺寸很小的情況下。
目前為止,這種精簡策略被證明是可行的。如Fitbit、Jawbone和Withings這類初創公司,以及佳明這類傳統手表廠商,他們推出的精簡功能產品成功吸引了消費者。智能腕帶和健身追蹤器正在成為可穿戴技術的典型代表。
雖然某些公司如Fitbit正在試圖集成更多功能——例如添加顯示屏來顯示時間和行走的步數——但是這些產品仍然圍繞面向健身的核心功能,例如監測健身活動和睡眠。與之對應的智能手機應用讓消費者輸入卡路里消耗量及其他設備無法監測的事物。
目前為止,這種思路是可行的。Fitbit的產品占據健身追蹤器市場68%的份額(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然而據高德納表示,隨著智能手表市場的爆炸性發展,特別是今年春季蘋果手表的登場,健身腕帶的銷售勢頭無疑會放緩
Fitbit正在另辟蹊徑。公司于去年10月宣布推出一款稱之為Surge的全新智能手表。該設備沒有打算于蘋果正面競爭,既沒有配備彩色屏幕,也沒有安裝各種應用,其仍然圍繞公司主打的健身追蹤功能打造。
Jawbone是Fitbit的主要競爭對手,前者也于去年秋季推出了Up3。該設備是廣受好評的Up腕帶的后續產品,其仍然沒有配備屏幕。然而,Jawbone表示該設備不需要屏幕來實現其主要功能,如心率監測。
“我可能會購買智能手表,但是這種東西無法用于追蹤我的睡眠,”Jawbone主管健康與健身事務的經理安德魯·羅森索(Andrew Rosenthal)于上月一次可穿戴設備圓桌會議上表示。“我們沒打算推出智能手表,那不是我們的戰場。”
同樣有跡象指出,小而精的設備最終還是無法成功,因為科技巨頭正在引領消費者購買智能手表。服飾巨頭耐克于2012年早些時候進入可穿戴市場,推出了稱之為FuelBand的健身追蹤器,這是一款面向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的僅具備基本功能的腕帶。
然而僅僅2年后,公司就解散了FuelBand的硬件開發團隊,耐克CEO馬克·帕克(Mark Parker)證實公司正轉向名為Nike+的軟件。考慮到耐克和蘋果的合作有著長久的歷史,蘋果現任CEO(提姆·庫克)已經擔任耐克的董事近十年之久,因此,Nike+應用有望出現在蘋果的手表上。
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手表
有理由認為可穿戴設備最終會成為包攬一切的產品:智能手機市場經歷了同樣的轉變。首款設備是無線電話,接下來是雙向尋呼機。隨后,產品具備越來越多的功能,取代了傳真機、計算器、照相機、GPS等等。
為什么這一次不一樣?其中一個挑戰就是電池續航時間。
像三星Gear Live以及Moto 360這樣的大表盤智能手表擁有糟糕的續航表現。蘋果也表示,即將推出的手表無法在不充電的情況下使用超過一天,他們表示用戶可以在夜間充電。
也有一些例外,Pebble智能手表的續航時間可達5至7天,該產品使用按鈕而不是觸摸屏。微軟Band是介于健身腕帶和智能手表之間的產品,配備彩色屏幕及心率監測功能,具有最長48小時的續航時間。
那些功能單一的設備通常具備更持久的續航時間,而擁有太多功能的智能手表則耗電非常之快。谷歌的特勒表示,他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會分布在身體各處,這樣才能最好地迎合時尚需要,同時續航時間也更久。
他不是唯一這么想的人。例如,歌手Will.i.am于去年10月推出了他自己的智能腕帶,名為Puls。他同時宣布將會推出名為I.am+的系列產品。其中之一就是智能夾克,其能夠通過袖口向手表充電。
最終,分析師表示,多用途產品將會在短期內勝出。筆記本、桌面計算機、打印機、智能電話——它們最終都具備了各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