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布的2009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公報中,山寨產品被指成為行業發展不容忽視的力量。從手機行業日益向彩電、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延伸,從低端價格戰到層出不窮的標新立異,市場的山寨風本身已經不能用絕對的利或弊來評判或權衡,折射出市場競爭和秩序中的一大問題和趨勢。
說開到市場發展角度,公報同時指出,電子信息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也日益突出。中國電子商會315消費電子投訴網統計顯示,2009年手機、平板電視質量投訴案件同比增長30%以上,成為消費市場的投訴熱點。隨著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提速,企業重開發輕服務的現象有加重之勢。
伴隨而來的還有低價競爭現象。2009年通信產品價格同比下降20%以上,部分領域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傾向突出。這意味著,電子信息業在2010年要實現突破,規范市場秩序,完善服務應作為一大重點。
山寨產品消費投訴位居前列
眼下走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山寨電子終端產品,大到山寨的數碼產品,如山寨筆記本、山寨攝像照相機、還有樣式各異的山寨手機,小到各類數碼產品的配件、電池等。“山寨”似乎已讓我們習以為常到忘了它們正慢慢侵襲并吞食著正規的產品市場蛋糕,連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不久的iPhone都逃不脫被山寨騷擾的命運。山寨產品已不僅僅只在網絡或一些不太正規的店里出現了,在2009年政策面備受關注的家電下鄉浪潮中,進入農村市場的以次充好產品中不少是“山寨”品,農村市場因此被戲稱為“山寨集中營”。翻新、改裝的劣質“山寨”產品混跡“下鄉”,不僅無法保障產品質量,而且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嚴重坑害農村消費者的利益。
在最近的一份統計報告中,因購買山寨產品引起的消費投訴案件位列前位,山寨問題成為現在主要的投訴焦點。由于有些山寨產品的制作工藝和流程相對簡陋,制作標準不統一,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沒有辦法得到保證,消費者購買了這些產品很難找到生產廠家進行維權,常常只能是自己吃虧。目前,因購買山寨產品而無法維權現象在國內非常普遍,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日益向多領域拓展。
山寨不等于劣質:自主創新有助激活市場
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本義為山村、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區域、筑有防守工事的山莊、舊時綠林強盜的山中營寨等。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山寨給人的一貫印象就是差、沒有質量保證的粗制濫造品,或者就是所謂的“三無產品”。大家了解“山寨”現象是從“山寨手機”開始的。“山寨手機”一般指小品牌或無品牌的手機廠商生產的手機,它的優勢是具有價格便宜、功能強大、造型獨特的特點。
然而,首先必須糾正的是山寨本身不等同于劣質。山寨產品的風行,應該說一定程度上給市場和終端廠商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創新力,也助推挖掘了更多市場潛在需求。一方面,山寨產品相對于一些正規大品牌廠商的產品來說價格相對比較低廉,且外觀模仿了時下最新的產品。這對于那些追隨潮流但又囊中羞澀的消費者來說是一大誘惑,深得他們的喜歡,這也是山寨產品為何能迅速搶占主流電子消費產品終端市場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為了保住市場份額,山寨在給國內正規廠商施壓的同時,也促使其加大自身競爭力,加速新產品的研發推廣,加強適應市場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說,山寨對于國內的正規生產廠家是具有利好的。
山寨本身無可厚非,可為何事實上留給消費者的印象卻是又愛又恨?山寨力量的不容忽視,很大程度上在于這一市場現在還得不到有效的監管,被一些不法商販利用而魚龍混雜,不僅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服務和售后同樣堪憂。消費者甚至連維權和討說法的地方都沒有。
加強監管,規避盲目價格戰和不當競爭是關鍵
如今,神州大地,無處不“山寨”,老百姓深受其困擾,這些在公報上也能夠體現。越來越多的山寨產品摒棄了當初創新的精神,只剩下赤裸裸、劣質甚至是惡意的抄襲和復制。很多中小企業得不到相關許可,只能搞“地下生產”,制造“山寨產品”。
延伸開了說,電子信息和消費產品市場的秩序和競爭都存在問題,價格戰和同質化愈演愈烈,商家熱臉貼消費者冷臉的現象不斷上演。新產品層出不窮,性價比沒有隨之上升。這些行業和市場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整個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同樣難以增強動力。
眼下的種種問題已經暴露出長期以來監管的疏漏,加強行業規范和商家服務意識,盡快制定出相應的監督管理措施應該是2010的重點。
專家因此建議,政府放寬行業準入標準勢在必行,不把資金規模作為準入考核的硬性標準,鼓勵扶持有創新能力的山寨自主品牌化或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