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訊:“3.15”之后,惠普質量門持續升溫,一幕“罪與罰”的新市場圖景已在上演:對于惠普來說,任何辯護在眾口聲討中都已顯蒼白可笑,而連帶損傷的品牌價值更變得難以預期。
不過,惠普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電腦品牌,一向都是行業的標桿,此番與中國消費者的博弈,或可看作是消費電子行業在新的互聯網時代“交學費”。因此,它所帶來的教訓,對未來影響深遠。
缺乏勇氣打破行規
質量門事發后,有業內人士稱,“樹大招風”的惠普實際上是行業潛規則的犧牲品。
追溯質量門,我們發現,其實早在2007年初,惠普相關型號的筆記本就已發生過熱、閃屏等“癥狀”,而同期遭遇類似投訴的還有戴爾、宏碁、華碩、聯想等品牌,可謂無一幸免。然而,直到2008年的7月,作為上游廠商的英偉達公司才公開承認,其生產的某些型號顯卡存在質量問題,并宣布將付款給個人電腦廠商,由其代為處理所造成的問題。
于是,一場危機看似就此化解,但長期積淀的行業潛規則卻將其引向了看不見的深淵。惠普全球副總裁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由于市場增長過快,導致其提供服務的能力不適應業務增長的速度,所以“有些地方可能就覺得我們按照行規來做”,并坦承“在行業里面,很多潛在的規矩跟三包是不一致的”。
這里所謂的行規是指“維修完之后只延保三個月”。也正是這個行規的存在,讓消費者原本可以享受到的“三包”權益大打折扣,更讓修成為家常便飯。僅以最先曝光的“惠普維權第一案”為例,武漢用戶高淑娟在保修期內就為同一故障修過四、五次之多。
行規大行其道,《微型計算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自然淪為陪襯。其中的第十七條規定:“選購件更換兩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銷售者應當負責免費為消費者退貨,并按發貨票價格一次退清貨款”,而按照第二十二條規定:“更換主要部件時,應當使用新的主要部件。更換后的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自更換之日起重新計算,記錄在維修記錄的維修情況一欄中。”
盡管惠普至今已四度發布處理意見,卻依舊與法律規定相去甚遠,對維權團提出的召回訴求更未作出任何回應。
其實,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電腦品牌,惠普完全有能力打破這個行規。如果早在質量門爆發前期,惠普就能積極應對相關問題,那么帶給品牌的負面影響不僅將降到最少,更有機會將其在市場上的口碑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遺憾的是,企業的眼前利益,替代了長遠的戰略眼光。可謂,“成也潛規則,敗也潛規則”,結果自然就是“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所幸這并不是惠普“最后的時刻”。盡管最新數據顯示惠普銷售同比下滑至少三成,但惠普終究還是中國消費者在未來購買電腦時不可能回避的選擇。這與民族主義情緒無關,一切只關乎產品品質。何況,現有證據也不足以說明,除卻DV2000跟V3000型號,還有其它哪些型號也出現大規模的同類故障。
這正是惠普避免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機會所在。只要能夠回到與維權團的積極對話,只要能夠積極回應國家質檢總局的調查,并將過程“置于陽光之下”,挽回品牌的負面影響并非全無可能。更重要的是,惠普還需加強對現有保修渠道的管理,保證新的延保政策能夠得到全面執行,而這客觀上已涉及到張永利所稱的“整個體系的重新改變”。
這對于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來說,當普惠謀變,如果真變則自能產生“鯰魚效應”,如果僅是繼續試探性地單純言變,所帶來的刺激也將是明顯的,這意味著:誰能先人一步,誰的品牌就能更有市場感召力。
產品缺陷避而不談
惠普質量門暴露了行規的“雙刃劍”面目,但行規背后被諱談的產品缺陷,也因此進入了公眾視野。
這與同期爆發的豐田質量門幾乎如出一轍。頻頻爆發的事故證明,正是由于“加速不能剎車”的缺陷讓數千人因此命喪黃泉。而在公共輿論的壓力之下,豐田也終于作出了召回的決定。
誠然,無論對于哪家企業,承認產品缺陷都情非得已。不過,在一片質疑聲中仍力求自保,并刻意回避的,則無異于心虛。
以惠普此番涉及的相關型號筆記本來說,其實關于產品缺陷的質疑從未平息。正因如此,連惠普自身也無法自圓其說的是:為什么在問題顯卡退市之后,類似的問題會繼續出現在新推出的各型號身上?
日前,有資深業內人士歷時一年多,在拆解了30余臺問題筆記本后提出,問題顯卡并非根源所在,主要是由于散熱設計差才導致主板被燒,而在散熱器和顯卡芯片接觸的純銅面和芯片之間的“固態硅膠墊”有可能是“最大元兇”。
對此,惠普方面未置可否。眾所周知,一旦產品缺陷得以認定,依據《質量法》,消費者要求召回也將有更充足的法律依據。
公關豈能替代公開
對行規的沿用與堅持,對產品缺陷的諱談,乃至對問題筆記本型號的公布也一再遮掩,貫徹在其中的,其實正是惠普慣用的危機公關策略。
公關能否替代公開?惠普質量門帶給行業的教訓,不僅意味著網絡時代的危機公關需要有新的應對之道,還有必須對逐漸學會抱團維權的消費者建立新的認識。
在央視的“3.15”晚會上,有不少觀眾對惠普要求簽署的“保密協議”記憶深刻。而與維權團接觸的過程中,惠普似乎也并未有足夠的耐性,其最先提出的要求竟是讓維權團提供所有的用戶資料,以求逐個協商。
還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惠普用戶對最新的處理措施表示不滿之時,惠普公司在百度掛出的推廣鏈接竟還是“惠普用行動證明承諾”,這無疑產生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效果,而“惠普3月22日開始用廣告封殺負面新聞”的網上傳聞更是塵囂而上,這促使維權團與惠普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關系也因此喪失。
誠然,公關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企業的聲音成為壓倒性的聲音,而背后卻是對消費者權益的繼續漠視。
不過,從惠普質量門的愈演愈烈,整個行業也正日漸達成共識:網絡時代讓個體消費者不再弱小無助,而每一個消費者的訴求,也都有可能成為企業提升品牌形象與產品品質的契機。反之,則可能是危機。
也許,這正是惠普帶給整個行業的最大啟示。(來源:南方農村報)
惠普欲出“質量門”須改危機應對策略
2010-04-08 00:00 南方農村報
相關新聞: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小米估值遭質疑 雷軍放言要進財富500強
- 2百度訴360搜索抄襲百度站長平臺 索賠50萬元
- 3iPhone5丟失異地現身 蘋果售后疑成"銷贓
- 4垂直B2C艱難:動蕩不斷 依托京東天貓受擠壓
- 5財經觀察:電商為何主動要求被征稅?
- 6樂視網稱夏普“自作多情” 信披遭質疑
- 7福布斯:不思進取將讓蘋果重溫當年PC市場悲劇
- 8電商立法列入日程:工商總局召集12企業摸底
- 9工商總局:《電子商務法》已列入立法日程
- 10奧巴馬機密手機曝光 造價1800萬美元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