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曉航
4月23日是第16個“世界讀書日”。在電子閱讀飛速發展的今天,持續推陳出新的電子書正在改變書籍載體的方式,更新與延展著人們的閱讀體驗。在這天舉行的“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京版集團第八屆講壇”上,就有專家認為,在未來紙質書必將被電子形態所取代。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數字閱讀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沖擊著傳統的紙質閱讀。2009年,數字出版開始與紙質出版并駕齊驅。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介紹,從不久前剛剛進行的第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看,2009年我國國民的綜合閱讀率(包括紙質閱讀和數字閱讀)為72%,比2008年增長了2.3個百分點。其中圖書閱讀率穩中有升,報刊閱讀率連年下降,而網絡在線閱讀和手機閱讀卻不斷增長,并成為數字閱讀的主要方式,2009年我國已有兩成半國民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同時,有91%的讀者在調查中表示,如果已經看過了一部作品的數字版本,就不會再去購買其紙質版本。這表明,全民閱讀的形式已日趨多元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數字閱讀的行列中。在電子閱讀器方面,僅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書閱讀器銷量已達到全球市場的20%。
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的電子書技術,與紙質書相比,實現了海量存儲、輕巧靈活、隨身攜帶,便于讓讀者利用起自己的瑣屑時間與長篇經典相伴。與電腦的液晶顯示屏相比,它們獨有的電子墨水顯像技術更接近于傳統紙張閱讀帶給人們的舒適感,無輻射、無背光,這些都大大降低了使用電腦閱讀長篇典籍的疲勞感。
目前國內大多數出版社都已有電子化出版的發展策略。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不久前透露,“讀者電紙書”計劃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會亮相,上海辭海出版集團也將推出專屬“悅讀器”。
在北京出版集團公司董事長吳雨初看來,數字出版必將得到極速發展,紙質出版也將長期存在并繼續發展。“作為出版人,一方面,我們對數字攝影迅速取代膠片攝影從而使得整個膠片業全線崩潰的案例感到不寒而栗;另一方面,我們對上千年來的紙質出版和閱讀的歷史經驗與現實需求,仍然抱有固執的樂觀。”
方正集團高級副總裁方中華也認為,網絡文學不會成為閱讀的主流,它的影響永遠無法超越傳統文學。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則認為,隨著數字閱讀的逐漸普及,紙質書刊可能將逐漸被邊緣化。電子書從1998年問世以來,迅速走完研發、市場化的過程,在2009年終于實現了大井噴,這好似不可阻擋的數字洪流。“紙質書刊必將被電子書取代。”他說,“不是說從此消失,而是被徹底邊緣化。”他以寫信為例:“電子郵件出來后,手寫書信肯定會少,但可能會貴族化,手寫書信有一些特殊的功能,見字如面啊,等待的時間反而是一種情感發酵。”
王子舟認為最先消失的是工具書,因為那是用來查閱的;其次是報紙雜志,因為那也是瀏覽完要扔掉的,尤其是手持閱讀器普及以后,每天凌晨十幾種報紙發到閱讀器上,費用還便宜很多,人們再沒有理由買報紙。據了解,目前漢王就在做這樣的實驗,和一些報刊社談合作。再往后是休閑讀物,“學術著作可能是最后的一塊堅守陣地。作家學者們都喜歡聽‘著作等身’,現在電紙書就沒有‘等身’的問題了。”他說。
青年作家蔣方舟也表示其實形式并沒有太多關系,但從感情上她更傾向于紙版書。她認為“數字閱讀和讀書最大的不同是,數字閱讀更多的是在讀信息,這些都是你需要的嗎?很多消息你是不需要的。”《中國質量報》
張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