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3月24日,山西太原西華苑三期經濟適用房主體完工,開始內外部裝修。中新社發 韋亮 攝
中新網7月26日電(房產頻道 位宇祥)隨著房地產調控不斷深入,保障房成為調節市場、改善民生的重要砝碼。中央今年確立的開建1000萬套保障房的目標,也是房地產調控中備受關注的一環。但是,最近各地曝出的一些保障房分配上的問題,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如何讓這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而不讓極個別的分配問題影響整個工程形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保障房分配問題為何頻發?
被團購,被出租……近來,關于保障房分配不公的消息不斷傳出,不僅讓保障房陷入“尷尬”,甚至讓民眾產生了“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誰”的質疑。
今年,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審議2010年度審計工作報告。其中,工作報告中反映了8省區16個城市政府投資保障性住房情況。這些城市2010年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8.11萬套,出租2.97萬套,有4407套廉租住房被違規租售或另作他用,有4247套廉租住房分給了不符合條件的家庭。
而在審計署公布報告之前,多地已頻頻爆出保障房分配的“丑聞”。在陜西省山陽縣,在900多名經濟適用房申請人公示名單中帶職務者多達100多人,其中不乏“鄉長、鎮長、執法隊長、所長”,還有的直接標注了“科員、副科、科長”等字樣。
在浙江省溫州蒼南縣,850套本應分給困難群眾的限價房,卻成了一些領導干部的桌上菜。當地政府還規定:限價商品房銷售對象優先考慮黨政機關和其他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在職干部、職工,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房源較少,先解決公職人員,老百姓要等第二批來解決。
5月初,安徽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安徽分公司)為職工集資建房被曝光,“集資房”中相當一部分是雙拼別墅,最普通的房子也是四室兩廳。房子內部銷售價格多為每平米1000余元,最高的只有2000多元。該小區附近的普通公寓房價格,大都在每平米五六千元。
一方面是不符合條件的“擠入”保障房,另一方面卻出現保障房分配后閑置和轉租轉售的情況。
中廣網7月25日報道,興康家園是位于北京大興區的一處限價商品房,中介人員表示,有一半左右的房子被違規出租了,一些人購買保障房只算是投資,他們并不缺房,當然也不需要自住。紅獅家園是北京市的另一處保障房小區,有住戶表示,小區內確實有些人條件不錯,好車也不少,這些人在申請住房時肯定轉移了名下的資產。
報道還提到,北京一些經濟適用房小區60%、70%是租出去的,還有的買兩套經濟適用房打通成了一個豪宅,所以經濟適用房現在的問題是腐敗高發區。
新華視點5月12日報道稱,在福建省寧德市的保障房項目華庭小區,15棟住宅樓500多套住房大多陽臺空空蕩蕩。物業部門告訴記者,小區交付業主使用3年多,目前入住率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