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全國已開工的1000萬套保障房中約1/3屬“挖坑待建”情況。對此,住建部有關負責人稱,今年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開工標準是,規劃設計的永久性建筑工程已進入地基基礎的結構施工,僅搭建施工現場圍護設施或僅開挖基坑的,不計入已開工套數。(11月13日《京華時報》)
今年5月初,全國大部分省份保障性住房開工率在20%左右,只有部分進展較快的省份達到30%以上。下半年保障房建設速度卻一路攀升,到9月份開工率已超過98%,15省(區、市)開工套數超過全年目標任務數。
但是,與之相伴而來的保障房注水情形也不斷出現。前不久,部分省份將員工宿舍計入保障房開工數量,如今,媒體又曝出 1/3開工保障房僅是挖坑充數。住建部的鄭重表態,將有效杜絕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數量上造假、欺騙人民的行為。
可以預見,在住建部的硬性約束下,全國各地1000萬套保障房幾乎沒有懸念會全部開工。不過,讓公眾擔心和憂慮的是,即便按住建部的要求開了工,倘若地方政府再以各種理由推諉和扯皮,保障房建設要么只是開工,要么時建時停,竣工時間仍極有可能會遙遙無期。
印象中,近年來國家每年給全國各地分配的保障性住房任務,從來就沒有如期完成過,一些地方總能找出各式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去年58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任務沒能完成,有關部門給出的理由是:一方面因第一次編制保障房土地供應計劃,各地都編制得比較大;另一方面在于各地都正處在邊建設邊完善的過程之中,項目、資金、計劃方面存在不足。不過,縱然理由再充分,也會使國家政策的公信力嚴重受損。
毋庸置疑,保障房建設需要地方政府投入一定的公共財政資金。那么,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地方政府真的沒有財力投入這部分資金嗎?用網友的話講:沒油水,所以地方政府不熱情。盡管網友的話有些刻薄,但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在“以地生財”的理念支配下,大多數地方政府對保障性住房建設根本“不感冒”。
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在地方政府的保障房建設工作上,實行的還只是不痛不癢的軟約束。2010年7月,住建部表示,將對各地的保障性住房開工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檢查,檢查結果不好的,要通報批評。今年3月份,580萬套保障房未完成情況僅僅向社會做了一下通報,之后便不了了之。結果在6月份,各地保障房開工時間集體“爽約”,開工時間被迫推遲。正是因為缺乏強有力的制度約束,保障性住房建設才會如此“慢騰騰”。
所以,國家在保證保障房建設如期開工的前提下,不妨給保障房竣工時間也劃道紅線,規定出明確的竣工時間表。在具體操作上,房地產主管部門要定期向人大報告保障房建設進度,與此同時,各級人大也要組織力量到各地檢查保障房建設進度,實地查看實際情況與所報告的情況有無出入。凡不能如期竣工的,要嚴格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包括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蔡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