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中國建材流通業充滿故事,“達芬奇事件”、“百安居抽檢上黑榜”……,建材家居業幾度深陷誠信道德的漩渦;嚴峻的國際形勢、日漸趨緊的房產調控政策、保障房時代的來臨……游走在崛起邊緣的建材流通業必將承擔起時代的責任與挑戰。
時值年末,為了更好地記錄下這些興衰得失,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聯合各大主流行業媒體評選出2011年中國建材流通業十大新聞,還原這一年的那些特殊時刻。
1、“達芬奇事件”暴露行業軟肋,誠信建設亟待加強。
2011年建材家居行業的負面新聞頻繁見諸報端,“達芬奇事件”成為典型代表,質量誠信問題成為建材家居業的頑疾。 2011年10月國務院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十二五”規劃,誠信建設被提至空前重要的層面。為了采取更好地有效措施,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按照商務部的要求在行業內開展“全國建材交易信用等級評估”工作,建立建材企業萬家交易信用數據庫,將建材企業的交易誠信透明化、公開化。
2、保障房時代來臨,建材行業面臨新機遇。
國家“十二五”規劃推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政策,日漸趨緊的房產政策對建材行業造成沖擊的同時,重磅推出的安居工程又為內憂外患的建材行業帶來了希望的曙光。11月1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截至10月底,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已超過1000萬套,實現了年初計劃的目標任務。3600萬套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將會帶動水泥、玻璃、陶瓷、家居裝飾用品等建材產品的快速增長,對于建材行業是巨大利好消息。
3、“建材下鄉”五部委聯合下文擴大試點地區,政策又有新發展。
2011年9月,住建部、發改委、工信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五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做好2011年擴大建材下鄉試點的通知》。《通知》中指出,2011年試點地區擴大為5個,北京、天津、重慶成為新入圍試點地區,試點工作將繼續推動水泥下鄉,積極推廣使用散裝水泥,對使用節能建材產品和采取節材措施的農民予以補助,同時還提出加強建材下鄉產品質量管理、加強建材下鄉產品價格管理、暢通建材流通渠道等7項要求。
4、借助資本力量,建材家居品牌紛紛謀求上市發展。
近年來,隨著不少優質的建材家居和流通品牌的崛起,陸續有一批建材及建材流通企業開始謀求上市發展之路。2011年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召開“全國建材企業上市發展促進工作會議”并發布《全國建材企業上市發展指引》,號召全行業樹立信心,積極爭取上市。2011年3月,新綠洲地板率先登陸香港主板市場,隨后5月份,大自然宣布成功登陸港交所,另外,一些大型的建材流通企業也在積極醞釀上市,像紅星美凱龍、成都富森美、南京金盛等。
5、工信部制定并頒布《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1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并頒布了《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屬礦業等5個行業的子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建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為建材行業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