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集聚效應明顯的產業園區成為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抓手。記者近期在陜、鄂、蘇、浙等地采訪時了解到,各地文化產業園呈現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隱患,一些園區投資大難收回成本、透支歷史文化資源,甚至還有地方打著建設園區的旗號,暗中圈地做房地產項目,亟待引起高度重視,制定并完善相關管理政策。
燒錢多、回本慢、盈利難
近年來,許多地方發展文化園區建設呈現一哄而上的態勢:廣告產業園、音樂產業園、新媒體產業園、出版創意產業園、動漫游戲產業園……名目繁多。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邵培仁教授做過概算,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個城市,這四五年時間就建了300多個文化園。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文化產業園投資動輒幾千萬元上億元,多則數十億上百億的也不鮮見,但由于投資巨大,目前只有少數能維持收支平衡,多數園區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武漢“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投資方武漢致盛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慧說,園區投資幾千萬,運營成本每年都要100多萬元,盡管現在一期園區已經飽和,但是要過六七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三年收回成本的原計劃也無法實現。
2008年,武漢博大科技集團和湖北宜都市政府啟動合建中國三峽世界非遺文化城,計劃投資規模20億元,占地面積5380畝,建設周期六年。博大科技集團總裁劉建設介紹,由于銀行信貸政策不斷收緊,合作伙伴又因國際金融危機資金鏈發生斷裂,他只得自投5000萬元完成園區三通一平和四萬方的土建工程。目前園[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區處于停工狀態,他希望盡快找到合作伙伴,以便項目能繼續進行。湖北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官信認為,除了資金鏈斷裂外,造成中國三峽世界非遺文化城陷入目前停工局面的原因還在于建設方案過大,需要地方配套支持的基礎設施施工量巨大,而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受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各地政府加大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力度。但一些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大躍進式”發展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一些事實和數據已經表明,文化創意產業的泡沫已經開始顯現,潛在的風險正在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