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一條關于“商品房預售制將取消”的傳聞在網絡瘋傳,盡管針對此傳聞,住建部新聞處聲明稱是謠言,且本次國務院督查組的調研會議中也并未提及。但受此傳聞影響,昨日房地產股集體暴跌,截至收盤,地產板塊大跌2.83%,房地產類公司股票下跌超過八成。
其中蘇寧環球跌停,首開股份逼近跌停,萬科A、招商地產、保利地產、金地集團等四大地產指標股跌幅均超過6%,招商地產甚至一度跌停,地產公司股票遭機構如此無情拋售,嚴重拖累兩市股指行情。
然而,地產板塊中豐華股份,中珠控股,亞太實業等股價逆流而上,成為眾多綠中幾點紅,正和股份更是暴收于9.929%,成為當日榜眼。
傳聞何來?
8月2日,“基金一研究員一小Thomas”發表一條微博稱,“北京機構傳來消息說,近期房價上漲,超出政府容忍線,地產預售權政策將被暫停?”其后又有其他網友在微博上寫到,“宋國青昨天到廣發基金路演時說房地產預售政策要取消”。
宋國青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兼任高盛高華證券特別顧問,2012年3月起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但昨日有媒體采訪宋國青時,他否認了這一說法,“昨天一天都在家,哪也沒去。不知道誰說的話安在我名下了。”
其實,在宋國青之前,這一傳聞還有其他來源。關于“取消商品房預售制”提法,最近一次源自7月份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2012年中)報告》。該報告建議政府在目前開發商商品房庫存量較大的條件下,適時取消期房預售制度,有利于控制開發商資金鏈促其快建快銷。
土壤適合
預售制將取消的傳聞的傳播,遇到了最好的“土壤”。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使得市場普遍認為下半年政府對待樓市的基調仍然是要堅決抑制房價反彈。此前國務院派出8個督查組摸底全國房地產市場,加之7月份全國樓市普遍量價齊漲的態勢,也給后期市場走向以及調控是否加碼帶來更大的問號。在此背景下,“取消商品房預售制”的傳聞,得以迅速流傳,并導致了8月2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暴跌。
有媒體甚至形容,取消商品房預售制成為了開發商和政府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一方是爭取資金回流的斗士,一方是維護市場秩序和反對低效率競爭的旗手。但實際上,這一場戰爭的序幕遠沒有拉開。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表示,按揭制度和預售制度是房地產市場制度中的兩大基石。現在取消商品房預售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他分析說,取消商品房預售制,將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了房地產市場的游戲規則。中央政府在樓市宏觀調控過程中,還有諸多手段可以利用,還遠遠沒到要出此下策的地步。
及早整改
商品房預售制作為房地產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快速回籠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率和運轉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商品房預售制本質上也是一種風險投資,為了保證購房者的利益,國家對預售商品房的開發商資質進行了較為嚴格的審查。
1994年出臺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確立了預售許可制度,并對預售條件、監管作出了原則性規定。目前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預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達90%以上。
在全國房價高漲不下的背景下,雖然有小幅的跌宕,但總體上仍保持著較高水平。而商品房的交易價格更是隨著開發的升溫和房源的緊俏而水漲船高。實行商品房預售制,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這種升溫的勢頭。有專家指出,商品房預售制混淆了房地產領域中投資和消費的界限,是將投資者的投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的一種行為,同時,政策的實施也降低了房地產業的入市門檻,造成百業齊奔房地產的混亂局面。
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房產預售制度背后,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開發商,在未交付工程的情況下,從購房者的腰包中預支所有的款項,快速回籠了抵押資金,從簽訂合同的一刻起就意味著所有的風險都被轉嫁給購房者。雖然我國對持有預售資格的開發者進行了嚴格審查,但是預售風險仍然存在。而隨著預售制度在實施中的不規范操作,更大的隱患也日益被暴露出來,如交易的公平性,房屋的標準化水平,內部設置的完備性,銷售方式的公開公平性,都使得購房者在房地產交易行為中成為弱勢群體。這些都成為商品房預售制度遭人詬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