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成交價300萬的房子,在買賣合同中卻被分割成了房款176萬、家具等作價130萬。昨天,市民林先生指稱,鏈家地產在為其出售二手房所簽訂的合同中,涉嫌違規逃避稅收。鏈家方面稱,修改網簽價低于成交價,買方可以避稅,“這是業內的通行做法”。
林先生的房子位于海淀區塔院,建筑面積為87.8平方米。今年5月24日,他通過中介鏈家地產與買方陳女士聯合簽署了一份《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經紀成交版)》。合同中約定,房屋成交價格為176萬元,家具、家電、裝飾裝修及配套設施設備等作價130.5萬元,但注明“具體付款方式及期限的約定見補充協議”。而在《補充協議》中,房屋成交總價格約定為306.5萬元,且不包含家具。
林先生稱,他到稅務部門了解情況后,被告知這份合同中的條款屬于違規,“說白了就是另類陰陽合同,把176萬的合同給政府,就是為了逃稅”。林先生說,自己多次找鏈家地產溝通,要求取消這一違法合同,但始終沒有結果。最終,他選擇不予交房。
■中介系業內通行做法
由于買方已經將定金和首付款打到了林先生的賬戶內,林先生卻不愿履行協議,目前買方已經將林先生起訴到法院。對于避稅的說法,買房人表示不方便評論,他說自己也是受害者,一切聽從法院的判決。目前,雙方正等待司法程序。
昨天,鏈家地產方面介紹,林先生的房屋成交價為306.5萬元,經買賣雙方同意辦理了網簽手續,其網簽價格為176萬元整,符合住建委過戶指導價。鏈家地產相關工作人員坦承,網簽價低于成交價是為了避稅,二手房交易的稅基是房款,根據住建委目前的規定,只要成交的價格高于最低過戶價格就可以通過網簽,買方因此可以少交一部分稅。
據了解,此舉是為逃稅,對賣房人而言并無過多影響,而可以使買房人少交稅,中介或可從中獲利。這名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行業內的通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