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那些房子
“我六七千元一平方米賣的房子,不到一年二手房就躥到了兩萬元。”當開發商回憶起2007年前后房價飛漲的情景時依舊是遺憾不已,“那時候我真看不懂,我甚至后悔我們的銷售速度太快了,我要把自己那些房買下來做二手房,比我開發的利潤高多了。”
“確實是看不懂。”李明也坦率承認,“不過想想也合理,每次調控都是限制開發商、限制資金,等于是在需求不斷增長的時候你壓縮供給,哪還有不漲的?開發商做商品房,你政府該做的是增加保障房的供應,這是最簡單的市場關系吧。”
就腐敗推高了房價的話題,所有采訪者都有點諱莫如深,“應該也算其中一個吧”。但說起賣房,大家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2005年做的一個項目里,到現在還有好多套房子從來就沒有見過業主。”
“所謂一鋪養三代,我們做的高端商鋪動輒就是上千萬元,托關系找到我的都是有頭有臉的,其中還有醫院院長、大學校長,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院長,1500萬元好像是從七八個賬戶打過來的,其中肯定是有什么藥廠一類的,并且都不要發票。”
華夏認為,在房價飛漲之后,房產以高價值、隱蔽性,成了很多貪腐官員獲取和隱藏資產最大的陣地。
“房產購買都是實名登記,并且已能夠實現全國聯網,查清領導干部及其配偶子女名下有多少房產,從技術層面來說不成問題。”對于這樣的觀點,華夏感覺還是不太靠譜,他并不是指官員的隱私掩護,而是“我見過很多房子都不是用自己的名字購買的”。
(文中部分采訪對象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