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消費是女性消費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被稱為“面子經濟”。在購買化妝品時,多數消費者往往因承諾產品使用后的理想效果而被蠱惑消費。近日,北京的李女士看完某新聞報道《**化妝品涉嫌當藥品宣傳》,想起當時買過一款某品牌眼霜,稱“使用一個月皺紋減少,對50名婦女的臨床測試,96%眼部肌膚滋養,82%表現光滑、神采熠熠”、“28天讓眼部肌膚擁有更多年輕蛋白質”……
然而,她用完覺得效果沒有描述的那么好,這些宣傳中的數字效果靠譜嗎?查詢該品牌官網發現,化妝品確實存在上述宣傳,此品牌男仕面霜也宣稱“25000個提顏因子作用于皮膚表層”。
“這些宣傳中所涉及的數字,多是企業的臨床試驗行為。我國管理部門僅會對化妝品的安全性做檢測,并不對其中對應的具體功效做出詳細評價(防曬產品除外)。”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化妝品標準委員會一位委員說。化妝品廣告宣傳使用其產品幾天就可以改善膚質,這顯然缺乏必要的科學依據。從專業角度說,要改善一個人的膚質,不是僅靠用幾支昂貴的化妝品、幾十天內就可以做到的。
其實,不難發現,早在我國《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第八條就已經明確規定,“化妝品廣告禁止出現涉及化妝品性能或者功能、銷量等方面的數據的內容”,并“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那么,這些數據為何又讓消費者感覺很專業,極具說服力?它們從何而來?是否真的有那么可信?應該如何解讀?
數據來源1:品牌自身實驗室
在一款新品上市前,總有一批“小白鼠”們事先試用,測試的流程通常是:先記錄什么都沒有涂抹,即皮膚徹底清潔、晾干后的特定數據,包括水分度、色斑狀況、周圍狀況以及皮膚內某些特殊物質的含量等,再記錄產品使用后的狀態,包括即時效果,幾個小時、幾天乃至幾周后的皮膚狀態。除了直觀拍照,還有各種專業儀器及測試法,盡量做到數據客觀真實。
數據來源2:供應商所提供的數據
大型實驗室的開支龐雜,需要雄厚的實力支持,并非每個品牌都能擔負,因此,通常只有大集團、大公司才會配制。不少小型品牌,則會“借用”購入某一配方、原料時供應商所提供的數據。它們同樣也經過一系列的大規模測試,不同的是,其僅為某一成分或配方的試用結果,在購入后,產品整體的調整、使用這一購入成分后,產品整體的調整、使用這一購入成分的數量改變,都可能對數據產生影響。客觀來說,測試“一款產品”比測試“一個成分”的可信度相對更高。
數據來源3:民間個人測試
有些人覺得產品所提供的數據總有美化之嫌,選擇相信中立的第三方,包括獨立實驗室、皮膚美容醫生以及民間個人測試,以驗證某款產品的效果。其中,獨立實驗室價格較為昂貴,通常只在專業的美容品測評比拼時才可能用到,醫生的測評較偏重“治療效果”及“安全”考量,而民間個人則多通過小型儀器和簡單試驗進行。
然而,業內人士分析,這些數據看似精確,但因數據來源的不確定性和消費者膚質的個性,通過幾支化妝品在短時間內改善膚質,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因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購買化妝品時應小心謹慎,不要輕易相信這些夸張的數字。
購買化妝品要“四注意”。一要注意貨源渠道。二要注意廣告宣傳。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廣告宣傳。三要注意包裝標識。化妝品包裝包括:產品執行標志編號、衛生許可證編號、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生產日期、保質期限。四要注意保障權益。購買產品索要正規發票或憑證,網上購物或電視購物的消費者還應了解商家的名稱、具體地址,保留廣告內容、售后聊天記錄、售后服務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