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家住北京石景山某小區的李女士在路過小區廣場時看見有游商正在出售蠶絲,30元一斤,可以現場制作。李女士見狀,一口氣買了6斤回家。
第二天,李女士路過菜市場時,又看到了有人在現場制作蠶絲被,售價比第一天自己買的每斤便宜了10元,才20元一斤,買的人還很多。怎么同樣是蠶絲,價格卻相差這么大呢?到底是哪個是真,哪個是真是假?李女士不禁犯了難。
針對如何辨別蠶絲被真假的疑問,記者特地咨詢了相關專家。
絲綢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很多消費者都喜歡購買蠶絲被,所以在網上都能搜到如何選購蠶絲被的注意事項。
記者隨即從網絡上搜出了一篇真假蠶絲被鑒別的文章,其中這樣寫道:現在流行用真假混合的方法,外面用真蠶絲包裹薄薄一層,內核則是其他纖維。于是現在廣為流傳的一種辨別方法即是“燃燒法”,看其能否點燃后持續燃燒,待纖維燃燒完畢后,其結塊灰燼能夠捏碎的就為真貨,不能捏碎的硬塊則是化纖。
但絲綢協會的工作人員提醒,燃燒法主要是區別天然纖維和化纖,造假技術也針對此項不斷改進,造假者有時也會使用天然纖維——木棉冒充蠶絲來出售。并且木棉與桑蠶絲極其相似,且燃燒特性也差不多,如果摻雜在真蠶絲中,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那么,怎樣才能購買到貨真價實的蠶絲被?
絲綢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首先,通過觸摸做第一步判斷,優質蠶絲被有垂墜感,而不是蓬松感。真蠶絲被感覺軟而貼身,纖維被則手感較空。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最好再觸摸下里面的蠶絲。優質的蠶絲在拉動過程中不易扯斷,桑蠶絲較長,可達100厘米左右。而柞蠶絲較短,但一般也能拉伸到20多厘米。
其次,目前市面上質量得到認可的一些品牌,其蠶絲被產品的四角斜標處均有約兩三厘米的小孔,消費者可以通過小孔向內觀察:優質蠶絲具有珍珠般的色澤,有光線時會產生漫折射,潔凈,且少有雜質,絲路有序整齊。品質較差的蠶絲往往因添加了化學藥劑,外觀呈蒼白色,不具備光澤和潤澤感,雜質較多,絲路混亂。
第三,通過小孔,可通過嗅覺辨認。蠶絲被有特殊的蠶絲香氣,味道帶有油性或霉臭味的均為劣質品。
第四,84消毒液是辨別真假桑蠶絲的最直接辦法。消毒液中含次氯酸,而天然蠶絲的主要成分為動物蛋白,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灌上大半杯84消毒液,將蠶絲放入。一兩分鐘內,蠶絲就會迅速溶解。棉花或化纖等則不能溶解于84消毒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