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達芬奇事件:國產貨為何愛穿“洋馬甲”
商人們缺乏自信。且別說一些本來就沒打算“放長線釣大魚”做大做強國產品牌,只想“炒短線”的企業,把商品穿“洋馬甲”當作“撈快錢”的良機,一些國產品牌本來做得不錯,質量絲毫不遜色國外品牌,甚至擁有某些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也在千方百計向洋人拋“媚眼”,搞聯姻,甚至心甘情愿當“小三”。
消費者不自信,除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劣根,更多緣自國產品牌自毀長城、信譽流失導致的不信任。以奶粉為例,國產品牌鼎盛時期,幾大品牌占領國內市場半壁江山,每年銷售以百億計,為什么到今天國產奶粉聲譽一落千丈,內地客紛紛到香港搶購奶粉?原因不言而喻。一些企業如此對待產品質量,想讓國內消費者對某些國產商品說聲“愛你”真的好難。
重拾誠信基因才能抵御"達芬奇危機"
“達芬奇”的問題并不在于其傍洋品牌,也不是“出口轉內銷”,而是涉嫌商業欺詐,一方面利用部分消費者的崇洋媚外心理,扮“海歸”冒充“洋鬼子”;另一方面,貼上洋品牌的標簽,搖身一變成了進口貨,進而糊弄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以牟取暴利;同時還可以騙取國家巨額出口退稅。
因此,從“達芬奇”事件汲取教訓,不能僅僅滿足于“見風使舵”地脫去假洋鬼子的外衣,而必須真誠檢討自身的經營理念,重拾誠信基因,才能增強抵御“達芬奇病毒”的免疫力,以此樹好信譽,贏得市場。倘若只是為了避風頭,有利就裝,無利則躲,“達芬奇”的幽靈還會在身邊游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