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十一過后家電銷售增長近50%,很多網友會選擇在節假日選購家電產品。從1999年開始,傳統家電賣場的銷量,就依托雙休日、節日期間的漲幅。相反,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期間,家電賣場就顯得冷清許多。小編也從暗訪中得知,家電市場存在“潛規則”。
“節日期間賣的貴”
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物以稀為貴”、“一分錢一分貨”。道理大家誰都知道,但是商家卻告訴你,“我想便宜就便宜,我想貴它就貴”。很多消費者認為,節假日期間家電售價相對便宜,優惠幅度更多,會有更多優惠活動。但是事實真是這樣么?我們也暗訪了一些曾經在家電圈工作過的員工。
“十一便宜?那是不可能的!”每款產品會以變相漲價的形式,來體現商品的促銷力度。比如一款松下多門冰箱,原價7999元。十一前你可能以7099元的價格就能買到,但是十一期間,可能就要7699元,雖說價格是降了,但是優惠幅度減少了。這個利潤點,就被商家和廠家拿走了。在節日期間,每個店的銷售目標與平日是不同的。比如平日銷量是100萬,節日期間可能就要500萬,為了提高銷量,促銷手段只是一個方面,提高利潤點也是關鍵。
但是,這種現象也不是絕對的,為了吸引消費者,一些品相不好、銷售不佳的產品機型,也會做出一些幅度的讓利。但是銷量好的產品幾乎不可能降價。“你覺得,蘋果5S土豪金可能十一促銷優惠么?”
“贈品都哪去了?”
很多人說,不降價沒關系,十一促銷不還有贈品么?據不完全統計,每十款商品會有一款推出相應的促銷活動,空調送電扇、冰箱送保鮮盒套裝、電視送平板、手機送旅行套裝。但是這些贈品真正能都消費者手中么?記者也暗訪了一名賣場工作人員。
“有時候,看著這些贈品,我們真的很想拿,但是廠家管的比以前嚴了,顧客要簽字留電話。即使這樣,我們也有辦法拿走。冒充顧客簽字,不向顧客告知促銷贈品信息,成為了行業的潛規則。有的工作人員自己拿多了,還會拿到外面去賣。”
分析來看,這更像是企業內部管理產生的問題,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行為因素。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有權利獲得本該應有的服務,贈品也是一種促成交易過程中的誘因。但是,當工作人員將贈品沒收,掩蓋真實的商品價格描述,阻礙了品牌企業與消費者建立良好地信用紐帶,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品牌形象。
同樣,我們相信這些只是個別現象。但卻真真實實出現在我們的周圍。不僅在家電市場,在服裝、化妝品、玩具等消費領域,都出現過這些現象。這也需要員工的自律、商家的監督、廠家的管理,為市場提供良好地消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