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樂視TV再次拋出“重磅炸彈”,發布50英寸超極電視S50,2D版定價2499元,3D版定價2999元,如此猛料又讓人產生許多“遐想”。
最近幾個月來,各大彩電大佬最喜歡干的事就是“顛覆價格”,不停的“秀下限”。創維聯合阿里巴巴,推出線上品牌酷開首款電視,42英寸僅售1999元;康佳也發布線上品牌KKTV,亮相的首款55英寸4K電視降到了6666元的低位;創“手機神話”的小米也開始攪局彩電市場,用一款2999元47英寸超低價電視機進場;再到10月10日的樂視,一路下來真是一場腥味十足的價格大戰...
樂視TV再添猛料,50英寸智能電視2499
這些品牌在推出低價電視之時,都隱約在傳遞著同一個信號——靠硬件賺錢的電視機時代已經過去,內容、服務、更多有價值的應用將是電視機市場盈利的新門路。
但賣電視機不靠硬件,而靠其他服務去賺錢真的靠譜嗎?筆者認為從現階段來看真的有點難。
1、影視內容收費難。看有線仍是主流,互聯網的精髓是“免費”。
在討論賣內容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目前大家都是在用什么方式看電視。對,通過機頂盒觀看有線電視是目前電視機最主流的觀看方式。需要付費嗎?當然要付費,每個月十多塊錢,并且很多家庭都是綁定賬號自動交的。據筆者了解,因為省下這十幾塊不去看有線電視的用戶非常之少。
有線電視提供的內容夠豐富嗎?夠自主嗎?這與開放的互聯網相比,當然遠遠不如。但疑問的是,大家真的愿意去購買這豐富的互聯網視頻嗎?比如樂視網490元的TV版服務費,筆者認為目前來看這個真有點難。
首先,有線電視的內容雖然不夠多,但是夠新,夠有影響力啊。比如《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快樂大本營》等,許多人還是喜歡守著電視機前面看。各大電視劇,許多也都是電視臺進行首播的。另外,對于不經常看電視的年輕人來說,可能平時也就是看一下這些電視臺的熱門欄目罷了。
其次,互聯網之所以能火,“免費”是非常重要的。智能電視與互聯網相連接之后,自然也會獲取到眾多免費的內容,比如TCL與愛奇藝推出的電視機就提出了影視內容永久免費的口號,竟然有免費的內容,用戶為什么要去花錢購買內容呢?這種人一定是少數。
綜合來看,靠大家都付費來獲得內容上的盈利還是比較難的,可能一百人當中會有那么幾個,這就需要彩電企業本身就擁有特別大的用戶群,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收入,不過賣電視機可不像吸引大家來網上注冊那么簡單,這個數量的成長是相當緩慢的。
2、貼片廣告用戶真的買賬嗎?可嘗試著來...
既然在電視機上賣內容不容易,那就直接點,和網絡視頻一樣做貼片廣告。電視機開機貼廣告,網絡視頻播放前貼廣告,甚至后續還會在菜單上貼廣告,目前樂視、愛奇藝等已經在這方面下手了,但這樣用戶能買賬嗎?
其實貼廣告有線電視是鼻祖啊,多年下來,大家也比較認可。各地運營商也在有線電視機頂盒上下手,給菜單上貼滿了廣告,雖然不時有“反抗”的聲音,但多數還是隱忍了。
如此來看,賣廣告還真是一條路子啊。不過,海信董事長周厚健表示:海信有2000多萬互聯網終端用戶仍然不敢賣廣告。
為什么呢?
周董認為現在搶客廳入口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同認識”,但是如果搶了入口就去賣廣告是不利于用戶的,目前彩電市場任何一家都無法壟斷客戶,如果你做了不利于用戶的事情,可能就會失去用戶。
花了錢還要忍受廣告確實是一件非常不爽的事情,不過這件事筆者認為還沒有付費那么不可行,如果貼的是一些高端大氣有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廣告,有時候看看也無妨,只不過要點到為止。
3、其他領域目前都在靠啥掙錢?
其實電視機邁入智能時代只是一個后行者,前行者PC、手機、PAD等征戰已久,那么它們又是靠什么賺錢呢?
蘋果,是一個靠硬件賺大錢的企業,而IOS是免費的;除此之外的手機廠商呢?大部分都是靠買硬件活著,現在比電視機貴的手機比比皆是;筆記本廠商,如果硬件不賺錢,它們就真的要死掉了;游戲機廠商和這種思路有點像,硬件不是很賺錢,靠游戲軟件活得很滋潤,不過這個游戲內容是非常不容易復制的。
可見靠硬件掙錢還是目前消費電子領域的盈利的根本。
寫在最后:
“下限”可以秀,但一定要在這“最慘烈的戰場”上迅速脫穎而出,獲得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至少500萬臺以上的數量級。不然,銷量上不去,就更別提靠內容、服務、應用掙錢了,一定會賠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