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廣東省德慶縣高良鎮石頭村,寒風瑟瑟。
“趙記者,你到了嗎?”老何站在村口,不時用手機與記者聯系。老何的手機是今年4月份買的,屬于家電下鄉機型,農民購買,可享受政府13%的補貼。
這得益于今年2月1日開始實施的家電下鄉政策,凡是具有農村戶籍的居民,在購買彩電、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等九類家電下鄉產品時,均可到當地財政部門申領補貼,政策為期四年。
然而,老何并沒有去拿這個錢。
兩買下鄉產品
沒拿一次補貼
老何說,他其實一開始想拿補貼,畢竟買手機就是沖著家電下鄉政策去的。最終放棄,是覺得拿補貼不合算。說完,老何點上了一支煙,在濃濃的煙霧中,思緒飄向過往,當時的情景逐一呈現。
40歲的老何訂有三份報紙,在家能知天下事,在石頭村屬于消息靈通人士。今年2月10日,廣東省家電下鄉啟動儀式在廣州市番禺廣場舉行。老何從報紙上捕獲了這一消息,并迅速地通知了村民。
村民們異常歡喜,大家都想沾政策的光,給家里添置像樣的家電。他們有想買冰箱的,也有想買洗衣機、彩電的。
但村民們的熱情僅維持了幾天,就被冷水澆滅。有村民到高良鎮和德慶縣城家電商場轉了一圈,發現家電下鄉產品少得可憐,中意的,不屬于下鄉產品,沒有補貼;有補貼的下鄉產品,又不中意。
村民們的說法讓老何坐不住了,他正好想換部手機,決定自己也去跑一趟。
4月2日,老何來到高良鎮某家電下鄉銷售網點,發現下鄉手機型號確實很少,綜合比較之后,他看中了一款長虹L138下鄉手機,限價899元,扣除13%的補貼,只需782元。老何細細考量了一會,決定買下來,便問銷售員:“我要怎么拿補貼?”
銷售員的回答讓老何大吃一驚:“拿補貼,一分錢不少;不拿補貼,700元賣給你。”與限價相比,商家的折扣價足足少了199元,而13%的補貼,只有117元。
“既然商家可以直接在限價上打折,那家電下鄉政策還有什么意義?”老何彈了下煙灰,氣憤地說,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好政策到了下面就變樣。老何最終選擇了不拿補貼,因為商家的折扣價更劃算。
有了前車之鑒,在7月份買洗衣機時,老何壓根就沒考慮拿補貼的事,直接跟商家挑明,不拿補貼,給個實價。限價1890元的松下牌下鄉洗衣機,老何最終以1650元的價格抱回家。
“下鄉補貼是247元,商家直接減價240元,雖然多付了7塊錢,但不用去為拿補貼奔波。”在算過經濟賬后,老何覺得值。在石頭村,不少人和老何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還有部分村民奔著家電下鄉政策而去,但在商家“下鄉產品質量差”的說辭下,直接改買了非下鄉的產品。
老何們的做法,使德慶縣家電下鄉銷售數據顯得有點尷尬。“家電下鄉信息管理系統”補貼公示欄顯示,截至12月24日,擁有28萬農業人口的德慶縣,只有1172人申請了下鄉補貼。而德慶縣財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該日,補貼發放金額僅為34萬元,還不到肇慶市預撥的106萬元補貼款的1/3。
同樣尷尬的,還有全國家電下鄉銷售數據。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電下鄉累計銷售產品3430萬件,銷售金額583億元。與年初預測的拉動1500億元消費的目標,還存在很大差距。對此,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消費能力并不如國家想象的那樣高,農民還是“很差錢”。
申報程序繁瑣
補貼到賬無期
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使老何放棄拿補貼的,還有繁瑣的補貼程序及望眼欲穿的到賬日期。
家電下鄉政策規定,農民要想成功申領補貼,必須一一走完如下程序:帶齊戶口簿、身份證、銀行存折到銷售網點購買下鄉產品,并在網點登記;之后憑借上述材料,加上產品發票、家電下鄉標識卡,到戶籍所在地的鎮財政所申報;財政所初審后,上交到縣財政局復審,最終由銀行將補貼發放到農民賬戶上。
這在老何看來,不是一件易事。“起碼要掉一斤肉”,老何扳著手指,算完了申報補貼所需的材料,又接著算要跑的趟數,接著算申報補貼的成本,最后算上補貼到賬的日期。計算得出的結論是:幾百元的補貼款毫無吸引力。
談話間,老何的一支煙已抽完,陸續進來了幾位村民。
“你還漏了一項沒算,受氣!”之前一直坐在旁邊沉默的老鄧突然插進來的一句話,讓大家哄堂大笑。老鄧自己也笑了,他定了定神,表情鄭重地說,有不少村民由于不清楚到底該拿哪些材料,不是拿錯了,就是拿少了,跑了幾趟都搞不下來,氣得罵娘!“生氣的成本也要算上。”老鄧指著老何說。
老何笑著連連點頭稱是:“我堂弟就遇上了這種事,為了130元的補貼折騰了好幾趟。”
11月12日,老何的堂弟在德慶縣城買了一臺TCL牌下鄉電視,限價999元。在商家直接減價和拿政府補貼兩者之間,他選擇了后者,但也就此掀開了“漫長的申報補貼之旅”的序幕。
11月13日,他帶著戶口簿、身份證和銀行存折趕到縣城商家處登記,隨后趕回高良鎮財政所,但卻被告知只能用中國農業銀行的存折去申報補貼,結果材料被退了回來。
老何的堂弟沒有農業銀行的存折,只得跑回家拿了父親的存折,然后馬不停蹄地跑到鎮財政所,可又被退了回來:發票上寫的是他的名字,存折上卻是他父親的名字,兩者不一致,辦不了。無奈之下,11月14日,他不得已又跑了一趟縣城,叫商家重新開了一張發票。
“130元的補貼,折騰了我兩天!”老何的堂弟異常郁悶,“商家應該對農民講清楚注意事項,政府不應該限定用哪個銀行的存折,高良鎮壓根就沒有農業銀行的網點,難道要農民為拿一點補貼專門到縣城開戶?”
堂弟拿補貼的艱辛,讓老何更加慶幸自己當初明智的選擇。而由繁瑣的補貼程序引發的不滿情緒,也在其他地區蔓延。
回憶起家電下鄉剛開始時的情景,梅州豐順縣經銷商張桂林不禁唏噓。農民“歷經千辛萬苦”交上了申報材料,但補貼款一個多月都未到賬,抱怨和懷疑都沖著張桂林而去,鎮上同行中一些沒有賣家電下鄉產品的人開始詆毀他:什么家電下鄉,騙人的。面對這樣的局面,張桂林很無奈:“原本想借機做品牌,沒想到把名聲搞臭了!”
政策數次調整
信心依舊不足
在農民的一片質疑聲中,家電下鄉主管部門數次調整政策,意欲重振農民對家電下鄉政策的信心。
政策的首次調整出現在家電下鄉兩月后,彼時,政策不完善帶來的弊端已經顯露無遺。2009年4月10日,財政部和商務部公布了《家電下鄉操作細則》,5月1日起在16個省市進行簡化補貼程序改革試點:取消鄉鎮財政所審核、縣財政局兌付環節,改為銷售網點代審、鄉鎮財政所兌付。補貼資金兌付的期限,也由一個月縮短至15天。
三個月后,試點結束,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家電下鄉補貼資金審核兌付工作》的通知,列出了農民申領、鄉鎮財政所審核并兌付方式、銷售網點代辦申領并墊付方式等五種補貼兌付方式,要求各省市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種方式實施。
不過,從各省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采取的仍是以最初的兌付模式為主,只在少數地區小規模放開銷售網點代辦申領并墊付的方式。
目前,廣東省僅有陽春、三水、豐順三地采取了銷售網點墊付方式,包括老何家鄉德慶在內的廣東省其他地區,補貼兌付方式還是很繁瑣。
這令老何很郁悶。“商家墊付補貼,農民買家電現場就能拿到錢,一了百了,多好。”老何抱怨,“如果不直補,我以后就不買(下鄉產品)了。”
不過,令老何稍感欣慰的是,針對家電下鄉政策的改革步伐還在繼續,且在向縱深發展。
11月3日,家電下鄉部際聯席會議公布了《家電下鄉基層部門考核機制》,對農民在申報補貼中直接打交道的鄉、縣兩級財政部門進行考核。考核機制的建立,意在解決由基層部門工作人員工作不積極所導致的下鄉補貼被拖延發放的問題。
同日公布的,還有《家電下鄉對中標企業的考核機制》,將重拳治理中標企業在家電下鄉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
而取消最高限價的消息已被證實,明年4月30日以后,全省銷售網點將統一墊補;而且,各省還可在原來九類產品的基礎上,再選擇一類產品下鄉。這意味著,農民將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就在記者的采訪將要結束時,之前一直在外忙活的老何的妻子走進家門,見大家在談論家電下鄉,她半開玩笑地質疑道:“同樣的病,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治療費要比沒參加的貴,家電下鄉不是這樣的吧?”
一語令大家陷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