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泉州7月19日電(林永傳 郭斌)7月的一天傍晚,林先生開車從福建晉江市的辦公地回泉州市區。“今天晚上沒什么急事,就走泉州大橋吧,省6元錢”,林先生笑著對搭車的記者說道。
林先生所說的泉州大橋是橫跨晉江兩岸的一座公路橋,在其上下游直線距離約1公里內,另外還有筍江橋、順濟新橋和刺桐大橋三座大橋,而在刺桐大橋下游靠海灣處,還有剛建成通車的晉江大橋,形成五橋飛架晉江南北岸的壯觀場景。
境內唯一高速外公路收費站
對于象林先生一樣家在泉州市區、上班在晉江市或家在晉江市、上班在泉州市區的人來說,“過橋”成了他們經常要思量的一件事。本來,走刺桐大橋是最近最便捷的,但五橋中,其它四座橋都是免費通行,唯有刺桐大橋是“收費”橋。
“一天最少一個來回,加上常要到市區辦事,單向一次6元錢的過橋費,一個月下來,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林先生說,如果沒有急事,只好多花點時間,走免費的泉州大橋。
而此時正值下班時間車流高峰期,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橋已堵得滿滿當當的,橋面上排起了車流長龍,如蝸牛般慢慢移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刺桐大橋卻很是寬松,過往的車輛可盡情飛奔。
記者從刺桐大橋收費站公告欄上看到,該橋實行雙向收費,小型車輛每次6元,1.5至3噸車輛每次15元,3至7噸每次25元,7至15噸每次40元,15噸以上每次55元。
2009年1月1日,福建省取消了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泉州境內的收費站點中,除了刺桐大橋收費站、梅花嶺隧道(兩個收費站點)屬經營性收費站點,其余13個屬政府還貸性收費的站點,全部停止收費。2011年1月1日,梅花嶺隧道蓮坑站、官橋站停止收費。
此前的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大橋取消收費。如此一來,刺桐大橋不僅成為泉州唯一一座收費橋梁,更是泉州境內高速除外的公路唯一收費站點。
民營BOT 期限還很長
記者了解到,泉州刺桐大橋是用民營BOT(建設-經營-移交)投資項目的方式興建的。1994年,由泉州市15家民企參股組成的名流公司出資60%,政府資金占40%,組建“刺桐大橋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全權負責大橋建設,其經營期限30年(包括建設期),期滿后無償移交給政府。
該橋總投資2.5億元,全長1530米,寬27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日通車量為2.5萬輛,是當時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橋梁之一,也是國內首條采用BOT模式建成的大橋。該橋于1996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后,就開始收費,按協議,其經營期限要到2025年。
在刺桐大橋通車后的1998年,跨越晉江的另外兩座橋梁順濟新橋、筍江大橋相繼通車。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橋與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大橋進行收費“博弈”時代,刺桐大橋以寬敞、便捷的優勢,一度成為車輛往來晉江兩岸的最佳選擇。
記者就刺桐大橋收費和經營問題致電大橋經營方泉州名流實業董事長陳慶元先生,陳先生稱:“關于刺桐大橋收費經營事宜概不接受采訪。”對于大橋經營狀況,管理方表示不便透露。據《證券時報》報道,泉州刺桐大橋自投入初期就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建成投入經營以來,征收車輛通行費逐年上升:1997年為2375.5萬元,1998年為2436萬元,1999年為2963.6萬元,2000年為3748.5萬元,2001年則上升為4700萬元。
成晉江兩岸“攔路虎” 代表委員吁撤銷
由于刺桐大橋、泉州大橋、順濟新橋、筍江橋四橋之間間隔緊密,且其它三座大橋不收費,過往車輛大都選擇從這三座橋通過,造成上述三橋時常擁堵不堪,高峰期間,經常需要花近一個小時才能順利通過。
刺桐大橋收費站逐漸成為往來晉江兩岸車流、物流的“攔路虎”,近幾年來,撤銷該收費站的呼聲四起。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地方“兩會”期間也紛紛提出建議和提案,要求盡快撤銷刺桐大橋收費站。
2010年,泉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人大代表蘇溫州提出了《關于取消刺桐大橋收費 方便晉江兩岸交通的建議》;晉江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委員黃寶郊向大會遞交了《關于刺桐大橋收費問題的有關建議》的提案。
但BOT投資項目還沒到期的理由,擋住了撤銷收費站的腳步。
一方面是城市發展、人民生活、市民出行、過往車輛對收費站撤銷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是協議如何履行、民營企業投資回報如何保障所體現的政府誠信。
“刺桐大橋收費”這只晉江兩岸交通的“攔路虎”路在何方,正考驗著政府、經營方等多方的智慧。
就目前狀況而言,“林先生”一族,有急事花錢買暢通、買時間,沒急事跑遠路受堵享免費的無奈,還將繼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