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收費信息不透明,款項用途不為人知
“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本身無可厚非,對于一些純粹的經營性公路而言更為如此。但“還貸”這一理由雖然合理,但在向公眾收取費用的同時,公眾并不知道要還的款到底有多少,需要還多少年,有多少錢用于還款。
在6月22日的新聞通氣會上,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李華表示,關于各地公路債務的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通過這次專項清理,肯定要把這些數字搞清楚,并向社會公布。而此間媒體報道,廣東河源江面收費站收費站每年用來還貸的錢不及當年收入的5%,全國收費公路還貸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公路收費信息的不透明在引發公眾質疑的同時,也讓公路建設的投資者有苦難言。據中國經濟網報道,高速公路公司由于有穩定的過路費收入,因此在投資者眼中曾是可靠的投資對象。以公路收費為主業的多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顯示,這些公司的利潤率已超過房地產、券商等行業。然而這些公司的超額利潤并未讓投資者很好地分享,養肥的只是企業高管和內部享受“事業編制”的部分職工。《南方周末》6月10日報道中稱,上市公司寧滬高速九成員工沒有大學本科學歷,但其人均稅前收入卻高達10.5萬元。
6月22日的通氣會上,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也表示,目前收費公路債務呈現三大特點:一是全國收費公路總體債務風險可控;二是由于我國東、中、西地區差異較大,全國高速公路的償貸能力并不均衡,有少數地區局部路段的償貸能力差一些,資產負債率可能較高;三是現在收費公路的總體營利能力還處在還息階段,這其中就包括19家上市公司。(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