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企業的生產流水線上,工人正在進行加工作業。記者海國攝
現在訂單是減少了,但總量比金融危機時期大多了。而且國內市場起來了,東莞企業1/3的銷售額是內銷實現的,因此與內銷極少的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現在的經營壓力不會更大。
文/記者李少威、韋星、鐘達文、陳臣
“東莞正在走向二次危機?”“東莞面臨第二次企業倒閉潮?”近期,由于素藝玩具廠和定佳紡織廠的突然倒閉,社會對東莞再次滑入經濟寒冬的擔憂之聲四起。昨日參與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分組討論時,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有備而來”地對此作了針對性的回應。
江凌稱,從幾家企業倒閉推理到東莞可能出現了企業倒閉潮,這個思維邏輯很正常,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目前的企業困難與金融危機時期也有很大區別。“總體上來說現在東莞企業還是比較好的。”
江凌有準備地回應媒體報道
昨日下午3時30分左右,第十組的分組討論現場,在3個單位代表發言之后,江凌看到媒體記者已經到齊,便突然插話。他轉向記者席說:“記者們都在,東莞目前的企業經營狀況是你們很關心的,借此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江凌說,這個月14日,素藝玩具廠倒閉,這是一家韓資企業,媒體由此便聯想到金融危機初期的合俊玩具廠倒閉,推導出這個可能是金融危機后東莞出現第二次企業倒閉潮的征兆。
“這樣的思維邏輯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不過事實并非如此。”江凌表示,希望媒體能夠更加客觀地報道這些情況,以避免對東莞制造、企業經營帶來信用傷害。
莞企1/3銷售額來自內銷
“客觀來說,近年來內外資企業都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最大的壓力來自成本上升。近期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都比較快,但總體而言東莞的企業經營狀況還是比較好的。”江凌說。
江凌說,一是這些困難因素不是東莞單獨面對的問題,全球都是這樣。東莞企業有成本上漲壓力,江浙企業、全國的企業也都有這個壓力。二是從市場方面看,企業訂單有所減少。但與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的訂單減少比較有不同之處。“現在訂單是減少了,但總量比金融危機時期大多了。而且國內市場起來了,東莞企業1/3的銷售額是內銷實現的,因此與內銷極少的金融危機時期相比,現在的經營壓力不會更大。”三是經過幾年的市場倒逼以及政府的推動,企業升級轉型有了明顯成效,企業應對成本壓力、市場變數的能力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江凌用數據說話:去年上半年東莞進出口是歷史最好水平,而今年上半年進出口還同比增長了14.1%。此外,今年1~6月合同利用外資增長了78.7%。“這么大的增幅說明什么?如果企業沒有生意做,它不會去增加投資。企業選擇在東莞投資,也表明東莞目前的狀況顯然遠遠好于其它地區。”
“實際情況是,從去年6月到現在人民幣升值已經超過5個百分點,但企業并沒有大面積倒閉。”
江凌
內銷擴大增強企業抗打擊力
就企業應對困難的能力在提高,江凌做了相對詳細的說明。“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去年6月匯改以后我們做了一個調研,大致上人民幣每升值一個百分點,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就會下降0.6個百分點。當時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率在3~5個百分點之間,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幣在當時的幣值基礎上升值5個百分點,就有可能造成企業大面積倒閉。”去年在多個公開場合,江凌都對媒體或中央、省里的調研領導談到過這個調研分析結果,但他昨日表示,因為新的變化出現了,事實又證明未必如此。“實際情況是,從去年6月到現在人民幣升值已經超過5個百分點,但企業并沒有大面積倒閉。”
江凌說,究其原因,這跟東莞外資企業已經成功進入內銷市場、有了一定比重的人民幣收入有很大關系。以前全部出口,換回美元再換成人民幣,用來支付成本,人民幣升值和成本上升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但現在外資企業有1/3的收入來自國內市場,這些收入就沒有匯率損失,還隨著人民幣升值而增加。
東莞海關關長王慶華:
“倒閉潮”并未在東莞出現
經濟的質和量都在積極發展
隨后,東莞海關關長王慶華也列舉數字對江凌的說法表示支持。他說:“企業倒閉會造成國家稅收流失,作為海關,我們執法中會特別注意這種風險,因此如果真的出現了倒閉潮,海關是很清楚的。事實是,這種糟糕的情況并未出現。”
王慶華介紹,上半年東莞的進出口總額是624.7億美元,同比增長14.1%。這和作為正常時期的2008年上半年相比,增長了27.5%,可見今年狀況還是很好的。
還有另外一組數字值得關注:加工貿易進出口占整個進出口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8年比重為87.9%,今年上半年下降到了77.6%,三年里下降了10.3個百分點,與之相應的是一般貿易占比在大幅增加。
進出口總額說明量還在大幅增長,而加工貿易進出口比重下降,則說明了東莞經濟質的提升。“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在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以前:內銷訂單需層層審批
現在:先做完生意再補手續
王慶華表示,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外資企業內銷總額增長了21%,占到內外銷總額的33.5%。通過擴大內銷,外資企業除了平衡了市場,也提高了應對經營風險的能力。東莞海關關長王慶華談到這一數字的時候,有許多與他人不同的感慨。
他說,現在提到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內銷,大家已經有了共識。而在2008年提出這一方向時,則存在很多不同意見。“他們說,加工貿易企業就是兩頭在外的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內銷了,它們還是加工貿易嗎?”
經過努力爭取,后來東莞還是做了加工貿易企業內銷試點。“不管它叫什么,先解決企業的生存發展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的問題。”
后來又發現,企業有了內銷的訂單,以前要經過多個部門層層審批,等批下來的時候,生意早就黃了。于是大家又統一認識,先讓企業把生意做完了再補辦手續,讓企業能夠及時抓住內銷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