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
世界各國中產標準不一
縱觀世界各國,對中產階層多有大致標準。比如在美國,一個3口之家,12萬美元/年,人均4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才認為是一個中產的起步水平。巴西中產收入標準是7032—30360美元/年;俄羅斯,2004年11月的標準,是工資收入為最低工資標準的6倍的人。
“中等收入指標按家庭恩格爾系數測算”
- 釋疑
張麗峰,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后、經濟學博士、副教授。上述關于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報告由其研究撰寫。
新京報:你在報告中評價中等收入的標準是什么?
張麗峰:我的研究報告使用了消費指標,選取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作為測度中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指標,即食物支出金額在消費性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例。
報告中的恩格爾系數是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而不是某個居民個體的恩格爾系數。分母中的“家庭消費性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支出,但居住支出不包括購房和建房支出。
新京報:財政部公布的月收入3500元以上的人數為2400萬人,與你測算的中等收入有近10倍的差距,如何解釋?
張麗峰:一是財政部對納稅人數的統計是將有收入的居民個體作為對象,我的文章是以居民家庭為對象;二是目前我國個稅的征收標準是統一的,我的文章里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標準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期都是不同的。所以,兩者的范圍和標準都不同,不能放在一起進行簡單的比較。
新京報:有很多讀者看到你的結論之后,都認為自己是“被中等收入”了,你的看法是什么?
張麗峰: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這些朋友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全面、系統閱讀這篇文章,對本文界定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標準不了解;二是文中列出的中等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是全國的平均數值,不能將其作為衡量某個城市某個家庭或個人是否達到中等收入階層的標準;三是先用自己心目中的中等收入階層標準來衡量自身及周圍居民的情況,然后再與本文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四是本文中的數據截止到2009年,已經過去兩年,可能有一定的時間差。
- 專家觀點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 “較為符合事實”
發達市場經濟體的中產階級比重一般占到三分之二,目前我國中產的整體比例依然較小。2.3億中等收入人群較為符合事實。
拿中國的標準跟美國比并不具有可比性。 根據各國的經驗來看,對于中產都有一個共同的簡單的內涵:有車有房。這群人有了自己的資產,更希望社會穩定,也是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同時由于其強勁的消費需求和能力,是拉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雖然我國正處于通貨膨脹時期、資產價格泡沫明顯,房價、物價正在成為中產階層面臨的主要壓力,但這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不僅中產階層有,貧困階層和富裕階層同樣需要面對。雖然房奴、車奴、卡奴很多,但是畢竟敢買房,就能扛得起這樣的壓力,和周圍買不起房、月收入只有兩三千元的人相比確實已經是中等收入了。
- 網友“微”觀 “更像中等收入陷阱”
@福鉻:這個報告定義的城鎮居民中等收入階層是家庭恩格爾系數在0.3到0.373之間的那部分人,去年城鎮人均食品支出是4805,如果是三口之家的話家庭年收入在3.8萬到4.8萬之間,中等收入就這水平?
@五岳散人:報告稱,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我這里有另外一個數字: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上調后,中國繳納個稅的人數是2400萬。連個稅起征點都到不了,也算中等收入?
@五爻飛龍:在許多所謂中產階級眼里,身邊總是危機四伏,讓人不安。這種焦慮、不安全感表明,他們并非傳統意義上優雅穩定的中產,只是處于虛幻中的“中產幻像”,面對的更像一個“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