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審計部門近期摸清了10萬億元地方債的基本情況,結果表明,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不過,地方債問題仍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財政部還提出了解決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的四方面舉措。業內人士稱,這表明中國未雨綢繆,劃定“紅線”,防范風險,防止出現舉債無度。
債務總量總體處安全區
從債務規模看,至2010年底,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為52.25%。如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全部轉化為政府償債責任計算,債務率為70.45%,低于100%的警戒線。
從債務結構看,我國政府性債務以內債為主,2010年末,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債權人主要以國內機構和個人為主。30多年來,地方通過自身經濟發展和財力增長,償債能力不斷提高,逾期違約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從償債條件看,除財政收入外,我國地方政府擁有固定資產、土地、自然資源等可變現資產比較多,可通過變現資產增強償債能力。此外,基礎設施建設給地方經濟和政府收入創造了增長空間,有利于改善其償債條件。
中國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銀監會著力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補正、追加抵質押物、增提撥備和提高資本占用成本等,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平臺貸款風險總體可控。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如果從地方政府債務或者公共部門負債率的特定角度考察,審計結果使我們有依據形成一個基本判斷:中國走到現在,公共部門以債務率水平為關鍵指標的債務總量,總體上在安全區。
部分地區短期償債壓力大
不過,審計也表明,一些地區和行業存在債務規模較大、債務負擔較重的問題,長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對本報記者說,從地方債的結構上看,由于各地的財政能力不同,一些地區和城市的確存在債務率過高的問題;另外,從時間上講,最近兩年地方政府償付壓力突出。從審計署的調查結果看,最近兩年需要償付的債務負擔接近5萬億元,在地方政府當年各項收入中的占比過大,需要壓縮一些開支來應對。因此,地方債償付問題在區域結構和時間點上顯得比較突出。
劉煜輝分析說,從項目上講,地方債的民生和基建投向可分三類:一是收益性和專業性強的項目,其自身產生的現金流可以應對債務,包括高速公路、電力電網等項目;二是半公益性的,可以通過采取制度安排、理順資源價格、配套土地開發等措施,滿足部分償債需求的資金,包括污水處理、水務、環保等項目;還有一類是純公益性的項目,包括城市道路、市民文化娛樂設施建設等,基本上與財政密切相關,需要進入預算就償債作出安排的項目。“從審計署的結果看,地方債中滿足第一類的項目約占26%,其他的大部分是公益性和半公益性項目,所以償債壓力比較大。”劉煜輝說。
采取四招嚴控債務風險
財政部近日提出,將采取四招解決地方政府性債務可能出現的危機,包括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繼續抓緊清理規范融資平臺公司、堅決禁止政府違規擔保行為和加快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等。
銀監會也表示,下半年,銀監會將用科學的機制讓風險早暴露、早發現、可度量和早干預,嚴格依據有關要求,控制新增貸款風險。審慎開展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戰略合作,加強土地抵押貸款管理,切實根據現金流覆蓋情況分類計提風險資本。
業內人士認為,其實地方債早在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開始積累。地方政府的政績觀、財政主體多元化及地方財政體系的不完善等體制性難題,是這種難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深層原因,需要有長遠考慮。
賈康說,現在,在已具有地方債“全景圖”、“結構表”的情況下,有條件促使我們針對透明度不高和低水準救火機制的問題,討論在今后如何加強協調、防范風險,追求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劉煜輝說,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形成和擴張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把地方債務管理起來,防止出現失控的局面。“依靠現有的財力,解決當前的地方債問題不難,主要是建一個有效機制,不能一再出現這種情況。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商業銀行改制中,實際上也相當于清理過一批地方政府性債務,但時隔幾年,地方債問題再度凸顯。因此,應當建立一個有效的治理機制,融資的風險和收益要匹配,最重要的是預算支出應該公開透明。”劉煜輝說。本報記者 葉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