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查處一起非法傾倒鉻渣事件:6月份,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的5000余噸劇毒鉻渣被兩名承運人非法傾倒在云南曲靖市麒麟區農村,造成附近農村77頭牲畜死亡,農田遭污染狀況還需進一步評估。事件調查中,記者卻發現陸良化工公司有超過14萬噸的鉻渣在珠江正源的南盤江邊長期堆放。

圖為化工廠內鉻渣堆處理現場。 中新社發 任東 攝
鉻渣富含對人體危害極大的化學物質六價鉻,毒性超強,且水溶性好,一旦受雨水沖刷,極易嚴重污染水體。在我國,含鉻廢物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作為一種危險廢物,國家對鉻渣的堆放、挖掘、運輸和貯存等都有嚴格規定,包括鉻渣堆放場所應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運輸時應包裝好,應避開居民聚居點、水源保護區,應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等等。
然而,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云南曲靖非法傾倒鉻渣事件中,鉻渣運輸、貯存監管缺失,更沒有“轉移聯單”一說,即轉移危險廢物前須報批危險廢物轉移計劃,經批準后,產生單位應當向移出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聯單。
更令人吃驚的是,除了上述事件違法傾倒的鉻渣,陸良化工公司竟還有超過14萬噸的鉻渣堆放在珠江正源的南盤江邊。公司總經理湯再楊辯稱,這龐大的鉻渣堆在2003年公司由國有向民營改制時已達28.84萬噸,是歷史遺留的“禍根”。他說,當時堆放選址在南盤江邊時,大家對鉻渣的危害了解不深,就當成一般的工業廢料堆放了。改制后,企業多次進行轉移處理,但仍有一半左右存量。
在與陸良化工公司廠區相鄰的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興隆村委會,曾擔任過村支部書記的村民常小喬告訴半月談記者,村里的牲畜不敢放到江邊,很多村民莫名得病,有的甚至患上癌癥。只要是喝了江水的牛羊,要么生病、要么死亡。2008年,村委會3000余畝水田受嚴重污染,根莖腐爛、秧苗發黃直至死亡,經過交涉,化工廠賠付了一部分,但數額很少。
村民周曉肆家的水田緊挨著從南盤江提水上來灌溉的水渠,田邊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水的顏色發黑。他說,今年鉻渣堆受雨水沖刷,江水受到嚴重污染,田里的水稻注定會絕收。47歲的興隆村二組村民王樓先的父親患有肺癌。他說,現在我們要買礦泉水喝,但煮飯仍只能用井水。
近年來,媒體已多次報道了南盤江水質被污染的事件,其中較為嚴重的是2009年10月,南盤江彌勒縣段雷打灘水庫突然變黑,569噸魚死亡,12家養殖戶損失慘重。
陸良縣工業和科技信息化局局長李明富告訴記者,南盤江的環境保護難度很大,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重污染企業還有不少,因為資金和生產周期的關系,又不能一下子清除掉。
據了解,陸良縣目前有29家重化工企業,靠近南盤江的西橋工業園區就有15家重化工企業。在南盤江邊,半月談記者發現有許多管徑粗大的排水管,江邊的造紙廠、氮肥廠、磷肥廠、水泥廠、鈦鋅廠和鉻鹽化工廠等企業,成為污染的重中之重。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近日公布調查結果,認定云南曲靖非法傾倒鉻渣事件是一起影響人畜飲水安全的嚴重事件,并在鉻渣堆場范圍內的南盤江檢出六價鉻超標。云南曲靖市政府隨后提出,將對現存的14.8萬噸鉻渣迅速進行搬遷和無害化處理。
盡快處理鉻渣,保護當地生態和人畜飲水安全,既是“硬道理”,更是“硬任務”。然而,綜觀近年來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絕大部分可找到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外部監管不到位以及信息披露不及時等“綜合征”,往往步入“污染→事發→瞞報→曝光→追查→不了了之”的老路子。
要杜絕鉻污染事件,必須根治地方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經濟發展模式扭曲的頑疾。云南曲靖非法傾倒鉻渣事件折射出當地依靠資源消耗快速實現經濟效益的粗放式發展思維依舊根深蒂固。
近日,曲靖市市長辦公會專題研究事件的后續工作,要求在全市開展一次拉網式排查,徹底查清危險物資、危險資源的分布情況;紀檢監察部門及時查清有關監管部門是否存在失職瀆職行為;司法機關對有關工作提前介入;衛生部門對鉻渣非法傾倒地和鉻渣堆放地周圍的環境進行長期監測。
專家呼吁,在調整落后產業的過程中,要警惕將落后產業簡單遷移,將污染的包袱甩給欠發達地區,導致重復破壞和二次污染,尤其要注意保護水源地和農林地區。針對此次珠江水源地發生的污染事件,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建議,盡快建立珠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依法制定流域內環境保護規劃和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明確上下游地區責任、權利、義務,規范各類開發、保護行為。(《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9期/記者 李懷巖 黃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