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不斷縮緊銀根的宏觀背景下,當下的民間借貸不論是規模還是利率都幾近“瘋狂”。以往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民間借貸規模洶涌。但現在,經濟落后的地方也開始瘋狂放貸。放貸現象也大規模入侵資本市場,截至8月31日,64家上市公司的170億委托貸款大多流向了支撐著中國經濟最基礎根基的中小制造企業。
在這場“全民放貸”運動中,大量的公司和個人賺取了遠超做實業利潤的快錢,但是,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高利息是擊鼓傳花的游戲,一旦最后一棒逃離了,整個游戲就會結束崩盤。
銀行也難以置身事外,據報道,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目前沿海地區約有3萬億元的銀行貸款流入民間借貸市場。
■ 市民案例
“親戚朋友都這樣理財”
全女士(河南信陽 市民):我把下崗買斷工齡的全部儲蓄30萬元存入到當地一家小擔保公司,每三個月返還13500元的利息(記者注:以此計算,年利率高達18%)。很多親戚和朋友也都選擇了這種理財方式。其實,把錢放到擔保公司還是很安全的,這家擔保公司的職員是熟人也是從銀行出來的,一旦資金有風險,可以第一時間把錢抽出。
“民間信用體系已成熟”
周小姐(北京 從事演藝行業):最近,剛和幾個浙江老板湊錢放了一個項目,年利率有13%。浙江那里民間借貸太火了,幾個人坐在一起一商量,幾個億的資金就籌集到了。別人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給我入了一小股,要是多投一些就賺大了。浙江民間金融都火了這么多年了,他們有一套成熟的信用體系,應該沒什么風險。
“后悔沒把錢交擔保公司”
涂先生(北京 市民):我最近手里正有一些閑置資金沒有地方投,最后買了一些自己公司的股票。我外甥女在擔保公司工作,她說只要我把兩百萬放到她們公司,一年能返我三十六萬的利息。錢放在她那里我還有什么不放心的,都是自己人,并且利息還這么高,白白損失了這么好的賺錢機會。
■ 專家觀點
民間借貸或引發中國式次貸危機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目前民間借貸正呈現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圍廣,從兩年前的江浙沿海擴展到內陸地區,從制造業領域擴展至商貿流通甚至普通家庭。二是利息高,有的民間拆借年息已超過100%。三是參與者眾,甚至有銀行資金也充當了民間拆借的“二傳手”。
如果錢是從銀行流入民間借貸,資金鏈條慢慢越拉越長,而借錢的企業經營出現情況無法償還,最終會對銀行產生沖擊,牽連的經濟體也會越來越多,從而發生所謂“中國式的次貸危機”,不是沒有可能的。
解決股市問題疏導“全民放貸”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要預防民間借貸有可能爆發的危機,純粹打壓不是辦法,只有通過一些方式疏導,才能有效地剎住“全民放貸”這股風潮。
首先,下大力氣解決股市問題,讓投資者能夠感受到財富效應,這就能吸引投資者把閑散資金投入正規的金融產品;其次,要加快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過程,讓中小企業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貸款支持。
■ 業內聲音
“取之于銀行用之于銀行”
曹女士(某大型擔保公司職員):今年我們業績做得非常好,上半年的收入就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了。目前媒體報道高利息民間借貸如猛虎下山的言論是“言過其實”,因為民間借貸從古至今都是有風險的,關鍵就看你如何把控了。我們公司放款的原則是救急不救窮。只做短期貸款最多三個月,一年期的貸款我們是不做的。另外,對于一些高風險行業例如房地產等我們也不會放款。
其實擔保公司的資金來源多數還是銀行授信。由于今年銀行貸款收緊提高了利率,擔保公司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前一段時間月利還是4個點,現在已經是4.5個點,若項目風險大的話,利率要到5個點。
企業為什么會不惜支付高利率向擔保公司借錢,說白了還是為了銀行貸款。很多企業是借了銀行的錢快到期了還不上,擔心影響銀行對企業的資質評定和接下來的放款計劃,這時候企業再也顧及不了資金成本到處去拆借,一旦還上了銀行貸款,銀行繼續合作,企業很快就能還清高利息的民間貸款。也有的企業真的是受到銀行貸款收縮的影響,不借錢企業只能破產,只得借高利息拆東墻補西墻。
“銀行利潤高到不好意思”
浙江當地某城商行負責人:我們賺取了高額的利潤,都感到不好意思。因為提高利率水平,銀行的利潤提升了。但是,這將直接導致實體經營的微薄利潤難以承擔貸款利率水平。若利率長期維持在高位,接下來貸款就有出現大面積壞賬的可能。
由于利率管制導致的信貸市場產生了套利空間,部分銀行資金為了追逐高額收益,正采取各種方法,或明或暗地流入民間資本市場。正規金融市場和非正規金融市場的連帶效應正在增強,民間資本市場的波動必將使正規金融體系受到沖擊。
我們也在嚴防銀行員工與民間金融機構勾結,把貸款放給這些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倒手為高利息民間借貸,這將使得銀行體系實際承擔的金融風險遠大于賬面情況。銀行員工當高利貸掮客,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出現離職、逃跑甚至跳樓等情況屢屢出現,今年7月份,銀監會就要求銀行自查銀行高管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的違規合作。這主要體現在銀行高管或其親戚開辦擔保公司,以及銀行為擔保公司進行利益輸送等。
趙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