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中國入世十年 外資利用爭議漸消——訪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
中新社記者 孔任遠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十周年,在14日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溫家寶總理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中國的開放是長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切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們都會堅持下去。”
“幾年前人們還在討論‘中國需不需要繼續利用外資’。現在,‘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已成為主流觀點。” 回顧入世十年來中國國內數次影響較大的相關社會爭議,中國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感慨地說。
中國加入WTO十年來,吸收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水平顯著提高。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已經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億美元。
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外匯儲備國,當年10月中國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隨之出現的疑問是“不差錢”的中國究竟需不需要繼續利用外資?
“引進外資并不只是為了填補建設資金和外匯的缺口。”王志樂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利用外資已進入‘非雙缺口型’的發展階段,即不再以填補資金外匯缺口為目標,而是要使外資起到“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催生現代產業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作用。
而針對近年來中國國內有關“外資并購是否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跨國公司是否破壞自主創新”等爭論,王志樂表示,自己曾對近年來頗受爭議的22個外資并購案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一個真正影響了國家安全”,由于外資企業仍然是中國高新技術出口的主要承擔者,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目前已成為中國創新體系中的一個增長點,過分強調“自主”反而阻礙了中國的創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待外資利用便有“愛國賣國之爭”,八十年代末,爭論則演變為“姓資還是姓社”,九十年代開始討論“中國該不該入世”,入世十年至今天,爭論焦點再次集中在“外資企業姓中還是姓外”。
2010年,國務院9號文件強調發揮跨國公司“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溫家寶總理在會見跨國公司代表時多次強調,“所有按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它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它們研發的產品都是中國創造,都應該一視同仁,享受國民待遇。” 輿論普遍認為,這為外資利用的爭議敲了定音錘。
對于這些年來在利用外資的觀念和政策上的爭議和變化,王志樂教授認為主要是兩種思維在博弈,即冷戰時期以戰爭、革命、對抗為核心“零和博弈”思維和冷戰后以合作共贏為目的“正和博弈”思維的博弈。他指出:“在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今天,我們急需完成從‘零和博弈’思維到‘正和博弈’思維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