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則將全球較普遍的質量問題歸為四個字:寅吃卯糧,即“現在花將來的錢”,在公共方面體現為過分強調福利國家造成赤字嚴重,私人層面體現為儲蓄過少。
中國的兩種失衡
更多人關注的是夏季達沃斯的舉辦地——中國,他們對于中國勢頭不減的增長速度表示吃驚,也對其是否能夠對深陷經濟危機泥潭的歐美施以援手寄予較高期待。
施瓦布就在會上發問溫家寶:中國能采取什么措施來幫助國際社會,特別是歐洲有關國家和美國迎接金融領域的挑戰?

更多的聲音認為中國不能盲目樂觀,因為中國所面臨的增長質量問題更為典型和突出。茅于軾直指中國發展中存在兩種失衡,一種是過分依靠出口的外部失衡,一種是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內部失衡。由此,他認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對于中國的意義尤為重要。
茅于軾進一步將經濟增長質量的標準歸為五個方面:GDP的分配效果、環境保護、通貨膨脹率、就業、經濟泡沫,而中國在這些要素上均問題突出。
史進德則認為,中國政府更關心的顯然是內部失衡,如國內通脹加劇、貧富差距拉大等影響社會穩定的嚴峻挑戰,而“解決內部失衡并不容易,就好像政府一直在說要積極拉動內需,但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這是中國經濟當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任保平同樣認同中國經濟增長嚴重失衡的觀點,“失衡是過去中國模式中的關鍵問題之一。”他認為,這些失衡問題主要包括了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非一致性失衡;資本回報率和生產要素回報率的長期失衡;勞動要素在企業內部分配中的比重失衡(過低)。
另外,任保平認為,中國經濟增長質量還受到體制性因素的嚴重影響。“從以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到現在的注重增長質量,提法都很好,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沒有成效,主要是由于體制這一經濟增長的支持因素發揮效果不力。”
提高國家治理質量
體制因素在卡馬耶夫的著作中同樣被提到。卡馬耶夫認為,在經濟增長質量的關注中,人們常常忽視三個關鍵因素,其中之一是“國家治理的質量”。
任保平解釋稱,所謂國家治理的質量,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公民的參與度,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問題同樣突出,亟須提高。否則,再好的經濟政策,由于政治支持乏力,人們不能夠參與其中,也往往因為利益關系不合理而導致政策在執行環節流產。因此,應將國家治理模式由以往的精英治理改變為公共治理,方可實現治理質量的提高。
這成為他在強調結構問題、穩定性、福利效果和環境代價等主要因素之外,特別關注國民素質的重要原因,“經濟增長中,除去政治因素,同樣會因為人們綜合素質過低,無法準確理解和執行經濟政策而導致增長質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