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
當前政策以穩為主
一方面是物價漲勢仍然迅猛,另一方面則是經濟增長面臨多種困難,當前來自各方的學者普遍認為,第四季度宏觀調控政策應以穩為主。
首先,貨幣政策不應繼續加碼。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四季度一方面是高企的價格因素要求貨幣政策進一步保持穩健,信貸政策從嚴把握,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貸款難”和融資成本高等問題更加突出,經濟持續增長對流動性擴張提出要求。兩難處境提高了對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技術的要求。鑒于未來幾個月經濟景氣和物價出現“雙降”,預計貨幣政策不會繼續加碼。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也表示,由于通脹只是趨于緩和,全面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出現,并且央行已經開始實施選擇性的寬松措施,例如其對微小公司的措施。隨著中國信貸增長的持續正;,央行將維持貨幣政策穩定。
其次,財政政策方面不應推出類似2008年下半年那樣的“4萬億”財政擴張計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表示,這一輪應對國際形勢,中國需不需要再推出類似“4萬億”那樣的計劃,要看國際形勢而定。不過中國“十二五”規劃確定了要轉變發展方式,最大一個轉變就是使經濟增長由投資出口驅動型轉變為消費驅動型,如果能實現這個轉變,中國就可以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主要依靠13億人消費拉動增長,現在已經有了這個條件。
主線
加速結構調整
在短期,經濟學家們建議出臺政策以穩為主,但是他們同時呼吁政府在未來加速經濟結構調整。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說,應對當前世界經濟的波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結構調整和消費改革。在這方面,任何國家都很難做到主動調整。不過預計當前的危機會導致世界經濟較長時間都陷入低速增長,甚至發達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都要調整,在世界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的倒逼下,中國可能能夠在擴大消費、擴大內需方面邁出實質步伐。
范劍平強調,今年國內很多人對這場危機認識不全面,如果這是一次長期的調整,那么發達國家必須通過結構調整才能解決,中國也一樣,甚至需要制度層面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李稻葵說,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缺乏而是在于增長方式的轉變,具體體現在土地財政、融資方式和銀行的盈利模式上。當前經濟減速難以避免,所以在減速中要尋找增長的平衡點。在減速中完成經濟結構轉型,改變以往那種依賴外需和高投資率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未來的重中之重。
“宏觀調控不應走回頭路,也不應該在放松和收緊上來回打轉轉,而是應該堅定不移地繼續推行一些基礎性體制改革,如財稅體制、中央和地方關系,官員評價體系、融資結構等方面,改革勢在必行。”李稻葵說。
李稻葵同時指出,為了避免經濟在轉型期過度地下滑,應該密切觀察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做好針對性的政策預案,加快推出當前必需的水利和公共住房等大項目,促進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在這些大項目的融資方式上,應該以財政投入為主。
鄭新立也表示,在轉變經濟方式方面,特別擴大消費這方面,今年中國政府的舉措不夠有力,也沒有看到好的效果,希望第四個季度或者明年一定要把“十二五”規劃中講的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確實擺到主線地位。記者 方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