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貿易已成任務貿易
傳統貿易統計方式造成組裝國貿易額高估,不能反映產品在不同國家、不同生產環節的增值情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制造”已經轉變為“世界制造”,傳統意義上的“貨物貿易”已變成“任務貿易”。但當前的貿易統計方式卻仍建立在傳統貨物貿易形態基礎上,沒有考慮新變化,不能準確反映全球生產鏈的全部過程和在不同國家不同生產環節增值的實際情況,無法全面體現貿易對就業和收入方面的作用,給各國政府制定貿易政策提供了不準確的信息。
首先,它無法準確反映生產鏈的全部過程,原產地被誤讀。“在生產鏈高度細分的今天,一個產品的組件可能在多個國家生產,在某一國組裝,之后又銷往另一國家。現行的原產地規則無法準確描述整個生產過程,只能將原產地定為組裝并出口最終產品的國家,導致原產地被誤讀。”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說。
以成都富士康生產的iPad為例,核心部件在其他國家生產,產品最終在中國組裝,最后銷往全球市場。按現有統計方法,其原產地只能定為中國,而中國只不過是最后組裝地點,所獲得的增加值微乎其微。
其次,它不能反映其他國家對產品生產的貢獻,產品出口方貿易額被高估。由于生產全球分散化,產品很難在一國獨立完成,來自不同國家的組件需要多次跨越關境,導致貿易額重復計算,最終產品的貿易額被簡單地歸于最后組裝地,造成組裝國貿易額高估,其他國家對生產的貢獻被忽視。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2010年出口額為15779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為7403億美元,加工貿易比重始終保持在50%左右。外資企業的出口占當年出口的55%。雖然這些價值并非全部在中國生產和增值,但是統計上卻算成是中國的貿易額,導致出現“統計在中國、利潤在外國”的偏差。
再者,它沒有真實反映國際貿易的現狀,貿易數字被曲解。按照傳統統計方法,中國目前存在著巨額的貿易順差,但這并沒有真實反映國際貿易的現狀,卻被某些國家的政客刻意大做文章,成為要求中國改革貿易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借口。
國際組織已啟動貿易統計改革研究
按傳統貿易統計,2008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850億美元,但如按增加值貿易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只有1640億美元
“國際貿易統計必須做出適當調整,才能適應全球生產分散化和‘任務貿易’的興起。”俞建華說,目前世貿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都已聯合或分別啟動了貿易統計改革方面的研究,歐盟、日本、瑞典等國的研究機構也開展了很多國別研究。
為了弄清楚中美兩國貿易統計差異過大及美國貿易統計反映的對華貿易逆差過大的原因,1994年中美商貿聯委會成立雙邊貿易統計小組,進行專題研究,并多次形成《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和投資工作組貿易統計小組工作報告》,最近一期報告是2010年發布的。
這份報告明確,美國進口統計因忽視轉口和轉口增加值而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美方的出口統計因忽視轉口而低估了對中國的出口。以2006年為例,根據中美聯合小組對多方面的統計差異因素經過量化調整,估算得出美國對華貿易的逆差由原來美方統計的2326億美元調減為1734億美元,減少26%。事實上,這種雙邊貿易統計差異研究可以當作國際貿易統計改革的有益嘗試。
根據世貿組織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報告,按傳統貿易統計,2008年中美貿易順差為2850億美元,但如按增加值貿易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只有1640億美元,占傳統貿易統計的69%。在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美國國內始終存在著對華貿易逆差導致其失業增加的觀點。
日前,世貿組織發起了“世界制造倡議”,以支持在測算和分析增加值貿易方面的項目、經驗和實際方法。俞建華認為,世貿組織在當前形勢下提出這一倡議具有前瞻性,是世貿組織應對全球經濟新形勢的有效舉措,中國支持這一倡議,愿意積極推動全球貿易統計改革。(記者崔鵬 劉裕國 馬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