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在下決心順勢淘汰一批落后產能的同時,有區別地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優質企業,避免大批民營中小企業主干實業的信心。
“對于一些產能過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不必對其困境過于擔憂,經濟要轉型就要允許有一定的淘汰率。”浙江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徐劍鋒的這番話,不被浙江省電氣行業協會會長鄭元豹認同,他坦言,“目前,中小企業連生存都存在困難,實現轉型升級還需依靠相關政策支持。否則,經濟發展恐怕會失去活力。”
近期,記者深入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調研時發現,在“三荒”(錢荒、電荒、用工荒)、“三高(高物價、高稅負、高成本)”影響下,沿海中小企業不少陷入生存困境。作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市場經濟體,中小企業普遍遭遇生存考驗應引起足夠重視。
記者采訪中,福建泉州石獅市商業局副局長林金場說,良性的經濟環境不應當讓專心實業的中小企業越來越累,“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融資難等因素導致的生存困境,政府部門可以出臺針對性措施幫企業渡過難關,并借此適當調整產業規劃布局,引導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取得長遠發展。”
“假倒閉、真停擺”
記者調研發現,盡管斷言沿海中小企業“倒閉潮”為時過早,但受多重因素困擾,部分企業事實上已經處于“假倒閉、真停擺”狀態。
在珠三角地區,不少企業由于“接單無利潤”基本處于“簡單在生產”狀態。在深圳市布吉區,一家專做外貿貼牌的企業負責人說,以往一年最多能加工幾十萬件服裝,今年上半年的產量還不到5000件,“現在是訂單接多了不行,完全不接也不行。設備一旦停下來再重新啟動,可能就不能用了。”
地處長三角地區的浙江省,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也仍在蔓延。溫州目前有大約36萬家中小企業,其中20%處于半停工或停工狀態。本刊記者在浙江康爾樂電子有限公司的車間里看到,這家年銷售額約為1000萬元的小企業僅開啟六成負荷運轉。溫州市中小企業投資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按現在的趨勢發展,明年春節過后可能會有40%的沿海中小企業停工或半停工。”
一些面臨生存危機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始轉離主業。浙江省商務廳綜合處對1700多家外貿企業的最新追訪顯示,約兩成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在利潤總額中占比不到20%,呈現“企業主營業務邊緣化”現象。多位經濟界人士認為,需警惕中小企業在實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轉向投資領域,導致國民經濟根基受損。
記者調查發現,從企業規模來看,目前企業“生存危機”最為突出是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下,員工200人以下的規模以下中小企業,而多數融資和創新能力強的大中型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相關負責人分析說,今年1~5月浙江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3.7%,但利潤主要集中在大企業大集團。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局長張文獻說,廣東省中小企業1~5月完成的增加值保持了兩位數增長,而且增加值比全省的平均水平超出11%,“這說明關停的大多是小企業、微小企業,它們對總體產值影響并不大。”
四類中小企業陷“沼澤”
據記者在沿海三省走訪了解的情況,不少企業主認為當前正面臨“史上最困難生存期”。按企業類型劃分,四類企業在當前生存壓力最大:
其一,“原材料依賴型企業”。浙江樂清柳市天銀合金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立文告訴本刊記者,今年以來推掉了30%的訂單,這在開廠20多年來從來沒有過,“4月份,銀價暴漲到一萬多元一公斤,廠子差點倒掉,現在利潤也只剩5%。”由于資金緊張,天銀合金庫存的原材料純銀從2噸降至200公斤,常常是今天用完明天再買。本刊記者調查發現,五金、棉紡、家具等行業的受困中小企業普遍存在這一問題。
其二,“傳統低利潤制造企業”。企業普遍反映生存之難,在于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紛紛漲價,使原本就微薄的利潤趨零。作為浙江省第一大傳統產業的紡織企業正普遍面臨這個問題。目前浙江紡織行業普遍利潤仍在5%左右,加上貸款難,迫使部分企業從民間融資,以溫州當前最低的月息三分計算,一年的利率仍達到36%,是紡織業生產利潤的7倍以上。在制造業上獲取的利潤填不滿高利貸的“坑”,最終將逼迫企業走上絕路。
其三,“需求萎縮、產能過剩企業”。本刊記者在溫州了解到,當地打火機企業最高峰時有4000多家,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也有超過500家,而如今只剩約110家,仍安于打火機生產的企業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老板只是把企業作為一個融資平臺,才讓它活著。”溫州煙具行業協會會長黃發靜向本刊記者介紹說。
一些傳統行業盲目轉投的新興行業也面臨產能過剩危機。據統計,杭州市從事LED產品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數從2000年的16家快速增長到2010年9月的179家,多了十余倍,但需求并未同步高速增長,產業過剩苗頭開始顯現。
其四,“環保不合格企業”和“產能落后企業”。今年5月份浙江德清市發生血鉛事件后,浙江省環保廳派出10個檢查組對全省登記在冊的所有273家蓄電池企業進行了地毯式排查,其中213家企業被勒令停產整治。一些蓄電池企業受此影響,完不成產品訂單,遭遇違約賠償后面臨經營困境。工信部7月公布的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共包含2200多家企業,其中涉及水泥、造紙行業面臨被淘汰的企業超過一千家,多數都是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