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31日訊 23日晚,網友“艾米粒臧”發布一條微博,爆料北京新光天地古馳(GUCCI)專賣店一款標價兩萬的包被盜,因進貨價太低,達不到立案標準而未能立案。
該網友質疑,“是進貨價真就這么多,還是新光天地賣假貨?”這條微博發出后,引發網友熱議。
據報道,警方回應稱,等報案人提供失竊物品的進貨價格證明,才能確定是否符合立刑事案件標準。
之后,古馳(中國)發表聲明稱,在報案過程中,并未提供任何相關進貨信息,遭竊商品單價并非兩萬元,所有門店出售的皮件皆為意大利制造的真品。但公司聲明并未消除質疑。
中國人購買力拉動奢侈品價格
據了解,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奢侈品消費大國,曾有1.7億內地人消費奢侈品,其中1300萬人經常購買奢侈品。目前中國奢侈品的銷售價格普遍高于國外市場,少則高出30%,多則高達300%。
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市場的高級腕表國內外價差達100%~350%,珠寶產品的價差為20%~80%,箱包皮具價差在30%左右,而化妝品的價差在40%~120%,最高甚至達到188.5%。
而奢侈品本來就是為了讓消費者產生“距離感”,與普通商品價位形成極大反差,天文數字標簽給消費者帶來莫名的心理滿足。在這個行業,價格不是問題,標低了,就是不值錢,要是Gucci包標價200元,大家一致反映肯定是:假冒。
在成本極低、利潤超高的狀況下,奢侈品也從不降價。
“奢侈品的形象大于銷售,寧肯一件不賣,也絕不打折,重在品牌生命力延續,如果為了提升銷售量打折,可能兩三年牌子就垮了。”業內人士認為就算對奢侈品降低收稅,他們也決不會降價。
但是高差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消費者紛紛將矛頭指向中國關稅。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表示:“實際上關稅只占到奢侈品售價的3%~4%。”
既然關稅所占比例這么小,又是什么主導奢侈品價位如此之高?
數據顯示,中國多數人在奢侈品的迷戀程度上穩居世界第一。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中國市場很大,購買力也很大,中國市場的定價就比其他國家要高。
中國奢侈品消費購買觀何時能變?
中國社會的有錢人為了對外宣布“有錢”,奢侈品成為炫耀性消費的最佳符號。
在國外,奢侈品的定義是使用者熟知的品牌以及符合其身份的產品,而在國內,奢侈品大多數都是用于禮品贈送,有些甚至成為商業潛規則的首選。在各大奢侈品牌門店,每逢假期,門口必排長龍。
一味盲目的跟風消費,造成國外二線品牌在中國以奢侈品的名義大行其道。
如果說中國10個LV中有7個是假貨,那么剩下3個中,一定有一個是購買者寧愿擠公交、窮盡幾個月工資省吃儉用才得來的。只要帶有名牌的LOGO,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去擁有。
奢侈型消費品售賣的是一種心理暗示,是“面子”,奢侈品消費不是個單純的經濟現象。物以稀為貴,中國人成全了世界級的奢侈品,奢侈品在中國的品牌價值卻在一天天貶值。
總有一天,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觀將從買奢侈、買身份變得慢慢成熟起來。不過,這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中國人將要為這個過程花掉更多的錢。
已有1500000條與奢侈品 新光天地 Gucci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