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有“四十不惑”之說,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亦有類似說法。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9月底原本該有一系列慶祝、紀念活動,然而受日本“購島”鬧劇沖擊,中日邦交不惑之年,變成了雙邊關系波折之年。
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中國態度明確而堅決,將不惜代價維護領土主權完整,這其中自然包括不得不承擔的經濟和貿易代價。從經濟與貿易角度看,40年來,中日雙邊貿易額達3400多億美元,增長了340多倍,中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日本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中日人員往來從每年1萬人次擴大到500多萬人次,雙方已經形成了極深的經貿依存關系,可以說是誰也離不開誰。但是,這一切并不意味著中國會在主權問題上無原則退讓,日本和國際社會對此不應有任何錯覺。
中日經濟戰或已悄然開戰
雖然中國政府迄今并未在經濟和貿易領域宣布任何對日制裁行動,但在一些日本經濟界和企業界人士看來,中國針對日本的一些經濟反制行動,事實上已悄然開始。如果沒有近期的釣魚島事件,中日經貿關系雖有局部增減,但不會全面降溫,更不會處于經貿戰邊緣。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有能力通過貿易制裁給予日本較大損害,而使自己付出的代價小于令日本受到的損害。因為中日雙邊貿易在兩國各自貿易總額中所占份額已有明顯差異,日本對中日貿易依存度成倍高于中國對中日貿易依存度。
對于中日經濟戰是否應該開打,一些專家們也在騰訊微博上表示對于中國經濟的擔憂。
經濟戰會讓世界經濟格局產生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在其騰訊微博上表示,中日打經濟戰,不僅是個雙輸的問題。還會讓世界經濟的格局都產生變化。東亞原來是越走越近,那將來可就要出現大轉折了。中國的周邊如何不穩定,歷史機遇期可就錯過了。
經貿戰可以起到制約的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在其騰訊微博上說道,釣魚島爭端以來,日本對中國貿易受到打擊,大幅下降。我覺得這對日本這種“胡作非為”是有利回擊,可以起到制約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國使用者的行為造成的產品出口下降和網友提出的要打貿易戰是兩回事。所以,我不同意由政府出面發動統一行動的貿易戰。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日的經貿戰將會陷入鷸蚌相爭的局面,對于中日兩國來說都不是利好,需要用合理的方式來解決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戰略問題的經濟戰爭。(騰訊財經 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