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宣布,對韓國三星等六家國際大型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罰款總金額達3.53億元。這是中國對境外企業價格壟斷行為首次開出罰單。
六家企業因價格壟斷被罰3.53億元
國家發改委已責令涉案企業退還國內彩電企業多付價款1.72億元,沒收3675萬元,罰款1.44億元,總額達3.53億元。其中,三星1.01億元,LG1.18億元,奇美9441萬元,友達2189萬元,中華映管1620萬元,瀚宇彩晶24萬元。
3.53億“價格壟斷”罰單
2001年至2006年,六家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涉案液晶面板數量合計514.62萬片,其中三星82.65萬片,LG192.70萬片,奇美156.89萬片,友達54.94萬片,中華映管27.06萬片,瀚宇彩晶0.38萬片,違法所得合計2.08億元。
截至目前,六家液晶面板企業已將國內彩電企業多付價款1.72億元全部退還,并承諾今后將嚴格遵守我國法律,自覺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同時盡最大努力向我國彩電企業公平供貨,向所有客戶提供同等的高端產品、新技術產品采購機會。
53次“晶體會議”致“價格壟斷”
據了解,自2006年12月開始,國家發改委多次收到舉報材料,反映上述六家企業合謀操縱液晶面板價格。2001年至2006年六年時間里,韓國三星等六家液晶面板生產企業在我國臺灣地區、韓國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針對全球市場交換液晶面板市場信息,協商液晶面板價格。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液晶面板時,涉案企業依據晶體會議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有關信息,操縱了液晶面板市場價格。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郝亞斌介紹,從2003年開始,幾家面板企業產品價格漲跌的幅度、頻率和時間就開始高度趨同。價格壟斷之外,這些企業一般會延遲兩年向中國企業提供新產品并時常隨意停止供貨。據統計,2001年至2006年,面板成本占彩電生產成本的80%左右。
從2011年年底開始,發改委反壟斷局共派出55個調查組近500人次,對案件開展密集調查,國內彩電企業也開始積極提供證據。發改委最終認定,涉案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損害了國內彩電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價格壟斷導致:彩電維修成本下降
在中國反壟斷調查的壓力下,液晶面板巨頭承諾對我國彩電企業內銷電視提供的面板無償保修期限由18個月延長到36個月。據測算,僅此一項每年可為國內彩電企業減少維修成本支出3.95億元。
不過,作為購買彩電的普通消費者,除享受液晶面板保質期相應延長的待遇外,并不能感受到彩電價格因為反壟斷罰單而有所變化。
“處罰只是追溯過往價格壟斷行為,實際從2006年之后,液晶面板的壟斷格局已經被打破。”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國際巨頭的液晶面板生產線紛紛在國內投產,加上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國內液晶面板企業的快速成長,國內液晶面板采購成本已經大幅走低,目前占彩電整體生產成本的比重已降至50%至60%。
宣示反壟斷執法決心
韓國三星、LG,中國臺灣地區奇美、友達等六家企業因壟斷液晶面板價格,遭到國家發改委經濟制裁3.53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對境外企業價格壟斷開出的首張罰單。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時建中表示,該案不僅優化了行業的競爭秩序和競爭環境,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反壟斷法執法的態度和決心。
時建中說,該案最直接的效果是制止了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價格壟斷行為,加大了涉案企業的違法成本;通過執法,優化了行業的競爭秩序和競爭環境,同時又給其他行業非常重要的啟示,中國的反壟斷法是有“牙齒”的,誰違反法律,誰就要付出經濟上的代價。
最后,時建中表示,此次執法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反壟斷法執法的態度和決心。
“價格壟斷”處罰力度為何低于歐美
記者注意到,此前美國、歐盟在2008年至2012年間相繼對參與“晶體會議”的液晶面板企業作出處罰。其中,友達累計被罰款近7億美元、LG被罰6億美元,奇美也收到5.2億美元的罰單,而三星則因自首兩度免罰。
相對于歐美的處罰力度,中國對液晶面板巨頭的懲處要溫和得多。對此,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本案價格違法行為發生在2001年至2006年,由于當時我國《反壟斷法》尚未頒布施行,按照法律不溯及既往,以及在新舊法間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國家發改委依據《價格法》對此案進行了定性處罰。
“美國、歐盟對本案是依據該國反壟斷法進行的處罰,罰款基數是涉案企業銷售額,罰款金額比較大。我國對本案的價格壟斷行為是依據《價格法》進行處罰,罰款基數是這些企業的違法所得。”這位負責人表示,如果根據我國《反壟斷法》處罰,罰款基數也將是這些企業的銷售額,罰款金額肯定會大得多。
另外這些面板企業都有自首的情節,因此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從輕處罰。
4年展開49起反“價格壟斷”調查
自2008年8月反壟斷法施行至今4年多時間里,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對49起價格壟斷案件開展了調查,對其中20起案件做出了行政處罰決定。
這些案件涉及醫藥、造紙、液晶面板、水泥、保險、船舶代理等多個行業,被調查的市場主體既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有外資企業。
在反價格壟斷執法中,中國取得了不少突破性進展。山東兩家醫藥企業以不公平高價銷售藥品和拒絕交易案,是第一起做出處罰并結案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8家保險粉生產企業達成價格壟斷協議案,是第一次運用寬大制度并做出處理的案件;韓國三星等六家液晶面板企業價格壟斷協議案,則是中國首次對境外企業做出處罰。
作為競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壟斷法已成為各國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法,在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甚至有“經濟憲法”之稱。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成,但反映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市場規則尚未完全建立,競爭意識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反壟斷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法律細節的完善還是執法隊伍的規模,都需要進一步和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