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CPI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2013年整體物價形勢嚴峻。多管齊下管理好通脹預期,謹防通貨膨脹卷土重來。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春節期間,《央廣財經評論》推出“新春話民生”系列評論,從樓市、股市、物價等和民生密切相關話題入手,重點展望未來趨勢。這個時段,我們關注物價。
為了豐富春節的餐桌,您這兩天沒少上菜市場吧,一定發現菜又貴了不少。春節期間,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必然的,但上漲的可不只是春節期間的菜籃子,去年12月底,大家就開始明顯感受到肉和菜漲價了。從整體的物價指數看,去年11月、12月的CPI增幅連續兩個月回升,1月份 2%的數據雖然小幅回落,但高于市場預期,主要也是因為食品價格漲得比較快。專家表示,今年的物價形勢比去年要嚴峻,整體通脹壓力高于去年。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出現這個走勢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食品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了大家的預期,主要體現在牛肉價格上漲上,第二個就是菜的價格上升幅度比較大。還有一個大家可能沒有想的是服務類的價格漲幅比較快,主要像旅游以及我們家庭的服務業,這個反映了這些勞動者工資上升的幅度,或者低端勞動力短缺的情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今年整個物價的形勢相對比去年要嚴峻一點。
今年通脹壓力比較大已經成為共識,多家機構預測,2月份CPI將顯著上升,初步判斷全年CPI漲幅在3%-3.5%這個區間,也有預測為3.5%~4.0%的。專家表示,物價已經進入新一輪上行周期,這其中有很多因素在推動,從菜籃子到國際國內形勢,我們都必須警惕通貨膨脹卷土重來。國內方面,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帶動需求增加,勞動力成本上漲、資源品價格改革帶來的資源品價格上升及城鎮化導致的土地成本上漲等結構性通脹因素將中長期存在。國際方面,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紛紛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輸入性通脹壓力不言而喻。
祝寶良:今年整個通脹壓力相對于去年來說是要加大的,無論從PPI還是CPI,除了從國內的角度上來說,食品的價格包括一些蔬菜、服務業的這些價格是在上升的,上升主要反映在勞動力充分上升上。以及低端勞動力工作水平提高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對于食品的需求量在增加。第二,實際上我們還是進一步擔心國外的量化寬松,盡管世界經濟總體上說復蘇還是挺慢的,但是整個今年的世界經濟形勢要好于去年。整個全球的經濟又有一個量化寬松,未來大宗初級產品的價格還有可能在穩中向升的,輸入性的通脹早早晚晚還會傳遞到中國來。我想第一個還是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一些熱錢的流入要采取警覺的態度,要加大打擊熱錢流入的力度。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比較大,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說中國貨幣超發現象非常嚴重,去年中國新增貨幣量接近全球的一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這樣的言論也讓人更加擔心通貨膨脹會不會卷土重來。
經濟學家陳志武微博上的這樣一段話引起關注,他說,2000年到2012年,中國CPI物價累計漲31%左右,美國物價同期漲36%。按照這些數據,應該是美元比人民幣更不值錢了吧?可是經常來往兩國的人都知道,你感覺不到美元的購買力下降了多少,而今天一百塊人民幣能買的東西跟12年前的能比嗎?這不說明貨幣超發,說明什么呢?
的確,這些年我們對物價也有類似的感受,但是,說中國貨幣嚴重超發,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專家普遍認為,這種說法太離譜,過于片面。中國是否存在嚴重的貨幣超發,不能僅僅依據一種數據就想當然,也不能盲目和國外比較。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中國貨幣供應總量這幾年始終以14%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成為世界上貨幣發行最多的國家有兩點需要關注。第一不能拿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和海外國家簡單做類比,因為發展階段不同,另外金融制度、金融滲透性、貨幣周轉情況也不同,所以簡單的類比恐怕很難得到完全準確的結論。第二貨幣供應總量的擴張有多方面的背景,它是否與經濟增長完全吻合或存在多大程度的超發,實際上存在不同看法,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更全面理性地分析。中國作為經濟發展在7%甚至更高速度的國家,需要有相應的一定的貨幣增長作為支撐。
但多位專家同時指出,客觀上,我們的貨幣供應確實比較大,宏觀上一定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要控制好貨幣供應,貨幣政策應繼續以穩健為主,第二,要管理好通脹預期。按照十八大確定的收入倍增計劃,未來勞動力成本的繼續上升是必然的,另外,資源改革帶動油品、天然氣、水等資源品價格上漲也是長期趨勢,這些帶來的成本推動型通脹的可能性不容小視。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首先是要管理通脹預期,我覺得這個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還是要以穩為主,一旦貨幣比較寬松的話,那么肯定流動性會推動CPI的上漲動力和更加增強。而且在穩定通脹預期,控制貨幣投放以及增加產品供給方面,還是要做文章,我覺得還是應該多管齊下,采取這種綜合性的應對措施,從需求方、從供給方、從流通領域、從管理通脹預期方面做好綜合的應對措施。
通脹是經濟增長的潤滑劑,二者息息相關。目前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正站在新一輪周期的起點,必須警惕通脹風險。春節之前,央行發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特別對通脹風險作出警示,并且將“管理通脹預期”的表述變成“控通脹”。由此,多位經濟學家預計貨幣政策的執行在上半年可能傾向于穩健偏松,而下半年則可能穩健偏緊。
但是從另外的角度看,通脹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代價,關鍵是在保證經濟增長和調控物價之間尋求平衡,政策層面,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確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具體操作層面要注意靈活運用,我們相信,只要采取多種措施管理好通脹預期,做好宏觀調控,2013年通脹應該不會卷土重來。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今年如果CPI能控制在3-4%之間,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的目標,在具體操作層面期待央行著力把握好貨幣增速的力度;同時期待國家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增加民生領域的支出、增加改善福利方面的支出;此外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地方政府的支出規模,警惕投資過熱,這樣才能保證通脹在一個可控的預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