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攤上事了(生態論苑)
武衛政
■政府不全面禁止煙花爆竹的生產、燃放,那就得引導它轉型;嚴重霧霾等環境污染,也在逼迫這個產業轉型
明天是正月十五,此后煙花爆竹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淡出不等于消失,眾多生產企業接下來要為下一個春節做準備。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今年年底這些企業會拿出什么樣的產品?進一步追問,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煙花爆竹行業應該如何轉型?
煙花爆竹行業之所以應該轉型,是因為它攤上事了。
春節本來是煙花爆竹行業的“大日子”,但是這幾年各個城市均有嚴格的限放規定。限放的初衷,是引導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和諧共處。限放之初,PM2.5的問題不為國人所知,2011年以來,許多人對PM2.5的危害有了切身感受,認識到燃放煙花爆竹會導致PM2.5濃度升高。今年1月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持續霧霾天氣,更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北京、上海、武漢、鄭州等等大城市煙花爆竹銷量明顯減少,燃放量隨之少了許多。
盡管如此,民意依然非常糾結。有人說燃放還是太多,造成空氣、噪音、垃圾污染和安全事故。有人說,過年哪能不放爆竹?處處限制燃放,年味太淡了。燃放煙花爆竹是積淀很深的傳統文化,全面禁放顯然不可取。過去北京等地曾經在春節期間禁放煙花爆竹,后來尊重民意改成限放。但是,有一點不容否認,這種產生于農耕時代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遇到了很大的尷尬。
農耕時代多為小而散的村鎮,大的城市也沒有現在的幾百萬上千萬人口,城市里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數以幾百萬計的汽車,沒有燃煤電廠,沒有眾多的工地,平時的各類污染物排放不多;那時候人們也不會買一堆煙花爆竹用汽車往家里拉,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孩子們還是拿著鞭炮一個一個地放,哪像現在動輒1000響、2000響地連放。
這就說明,農耕時代和現代社會燃放煙花爆竹有顯著的量的差別,量變導致質變,現在的燃放帶來的污染和安全問題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政府不全面禁止煙花爆竹的生產、燃放,那就得引導它轉型;嚴重霧霾等環境污染,也在逼迫這個產業轉型。煙花爆竹不是日常消費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應該利用春節之后到年底這段時間,共同推動它的轉型。比如,全面調研全國8000多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的情況,通過行業重組、合理布局,逐步淘汰落后和非法產能;制訂符合實際的環保和安全標準,引導企業生產、銷售環保、安全的煙花爆竹;研發消費者喜歡的電子鞭炮等替代產品……
中國的城鎮化還要持續多年,煙花爆竹與城鎮化是對立還是統一,關鍵在于它能否有效轉型。否則,它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這一結果,熱愛中華文化的人誰也不愿意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