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王芮) 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國外知名科技媒體TNW近日對有關風險投資人的投資理念撰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稱那些專注于做好一件事的初創(chuàng)公司們往往會獲得成功,而風險投資家們往往會看中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未來,并對該公司的競爭對手、用戶做出評估,而創(chuàng)業(yè)者們也要分清你的初創(chuàng)公司是聚焦于功能、產品還是商業(yè)。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風險投資人,我發(fā)現通常自己的疑問和我的那些創(chuàng)業(yè)家朋友們的疑問類似。
我的經歷和他人相比并無特別之處,我的認識也往往來源于別人的評價和行為。這樣來說,風險投資人的收益來源于別人想法、創(chuàng)意的實現,當然最好是那些被證實有利可圖的想法。但是風險投資人是如何鑒定哪些投資是有回報的呢?如何確定在等待了數年之后投資終會開始盈利呢?他們在做這些決定時哪些因素是他們所看重的呢?
即使是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有時也會讓人感到困惑。
做好一件事
通常情況下,風險投資人都會告訴創(chuàng)業(yè)者們“就做一件事,但要把它做好。”社交圖片應用Instagram是一個被經常引用的成功范例,Instagram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移動照片分享。Instagram的前身Burbn公司的關閉就是因為其創(chuàng)業(yè)者感到Burbn業(yè)務繁多背離了其成立初衷。該公司為消費者提供了范圍廣闊的功能,包括基于地理位置的簽到以及社交活動安排等。Instagram CEO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曾表示:“只有我們聚焦于一件事,并把它真正做成功時,我們才有可能走得更遠。”事實上,Instagram如今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0億美元。
很簡單,讓你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只做一件事。
但也不要太著急。創(chuàng)業(yè)者們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他們并沒有在真正實現商業(yè)化。相反,他們卻在不斷的虧損當中。那么,有沒有哪家科技巨頭從一開始就開始盈利呢?來自新大西洋風投(New Atlantic Ventures)的塞薩洛尼基( Thanasis Delistathis )清楚的指出像蘋果、谷歌(微博)以及微軟等優(yōu)質公司雖說目前盈利能力非常強,但早在其成立初期他們也花費了巨額資金以尋找出路,不斷放棄不該有的業(yè)務以鎖定前進方向。
但正像我們看到的一樣,這一生態(tài)系統給了創(chuàng)業(yè)者們很多機會以獲取成功。星火資本合伙人安德魯-帕克(Andrew Parker)就曾非常明確地指出創(chuàng)業(yè)不能像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一樣名目繁多復雜,而應該選定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假日房屋租賃在線服務網站HomeAway、約會網站OkCupid以及交換網站StubHub等,這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雖然克雷格列表只有一個簡單的HTML/CSS(靜態(tài)網頁)用戶界面和幾個簡單的功能,但這一網站仍有自己的掌控力。不得不承認,即使是帕克自己有時候也會很好奇的點開“成人服務”這一板塊。
那么,應該如何定義并鑒別出這“一件事”呢?它的功能特點到底在哪兒?是一個產品嗎?投資者看重的是它的哪項盈利能力呢?
關于前景
秘密就是:投資者經常會自己描繪出這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與他人的不同之處。Twitter不就是Facebook發(fā)布狀態(tài)的一個功能嗎?Facebook在地理位置應用Foursquare推出一年之后于2010年推出類似應用Places。那么Foursquare還能算得上是一個特殊功能嗎?
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 Capital高級合伙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曾宣稱云儲存應用Dropbox將會成為一個“大的干擾”,因為該團隊“解決了一個難題,將文檔同步變得如此簡單”,但和喬布斯陣營的人們一樣,他認為文檔同步只是一個功能而不是產品。格利也因這一言論收到了大眾的批評之聲。來自Scale Venture Partners風投公司的羅里·奧德里斯科爾(Rory O’Driscoll)卻站在格利這一邊,他表明為Dropbox貼上功能標簽應該被視作一種贊揚。“想要在軟件行業(yè)獲得成功,就是應該從做好一個功能開始。你應該至少能幫助用戶解決好一個問題。”目前,Dropbox市值已經在40億美元左右。
谷歌、雅虎以及近期推出的Mailbox是另外的例證,根據他們目前的狀態(tài)或是被拒或是得到投資資金。而諸如實時評論系統Disqus和整理反饋意見應用UserVoice又是如何進駐市場的呢?試圖找到相同的門檻往往是件很復雜的事情。
總結以上的各種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功能會讓人采取行動成立公司,而通常是各項功能集合于一體的產品可以解決問題。而商業(yè)則是各項產品的匯集為用戶帶來價值。而最佳的情況則是這些用戶愿意掏出他們的口袋里的錢(或是數據、時間)來作為交換,否則就不會是一個可持續(xù)的商業(yè)行為。請一定記住,今天看起來相當擾亂和新型的功能將會在未來變得尋常,并改變投資者們的態(tài)度。另外值得探討的是,在早期階段投資者們從來都不會看到一個會全面發(fā)展的公司,機會總是潛藏于功能和產品中。
這一觀點聽起來確實不錯。那么如何才能將此運用到融資當中呢?
機會評估
風投公司Foundry常務董事杰森•門德爾森(Jason Mendelson)表示,討論有關于這些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最后都會歸結為一個問題,那就是:它是不是足夠大的一個投資機會呢?
風險投資人對于一次投資機會的評估重點只在一件事上:預期。投資者會首先預期競爭對手們的表現(目前的和未來的)以及用戶的接受程度(同樣也是目前的和未來的),其次才會看看有關于該初創(chuàng)公司的管理、領導能力以及存在的缺陷等等。他們的興趣是關鍵,其次他們才會付出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有潛力的初創(chuàng)公司中去。他們的賭注都放在預期,而這些預期要從實證中獲得。
當考慮到競爭對手時,風投家們會問,“復制別人業(yè)務的挑戰(zhàn)在哪?”如果目前或是未來的競爭者擁有更多的人才、資金、更大的業(yè)務范圍,你的優(yōu)勢在哪?對一些公司來說,競爭會使問題變得棘手,但對于另一些公司來說,競爭卻意味著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信息。這確實是每個人的機會嗎?
當考慮到用戶時,風險投資人會問,“趨勢是什么?”有哪些信號顯示出人們有望成為你的顧客,你的解決方法會因為其特殊性而受到消費者的熱捧嗎?這種活力在會一直持續(xù)到未來嗎?一個好的例子就是酒店預訂服務網站Airbnb,盡管該公司面臨著建立雙方市場的挑戰(zhàn)以及從租賃陌生人家開始的批評之聲,該公司還是能夠從迅速大幅發(fā)展其國內市場,之后又進軍國外市場。
這種從實驗期到實證期的轉變才真正能讓風投人敞開心扉和讓消費者掏出金錢的關鍵因素。
再重新回到“一件事”這個主題上來,無視那些標簽吧。聚焦是成功的第一步。我們要成立的是實力強勁的公司而不是盈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