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公司頻施“關艙計”避賠償。蔣立冬 繪圖
連日陰雨中,上海機場起降航班的延誤率上升。
連日陰雨導致上海起降航班頻發延誤 而準點率統計以艙門關閉時間為準
早報記者 李萌
“原來讓坐在候機樓里面等,那得多占候機樓的地方呀,現在都是準時登機,關艙門后再告訴您飛不了,再加一句啥時候飛不曉得。”網友答答的一條微博引來不少評論,大家紛紛傾訴在機艙苦等起飛的經歷。
連日陰雨中,上海機場起降航班的延誤率上升。讓旅客們質疑的是,為何航班并非按時起飛,卻仍算作準點。昨日,民航管理部門告知,我國民航的準點率統計基準,以艙門關閉時間為準。在此基礎上,航空公司紛紛玩起了免責游戲。
千條微博描述機內苦等
5月26日,盧小姐計劃搭乘編號為FM9109的航班從上海前往北京。“飛機本應該于晚上6點半起飛,但在8點半航空公司才通知大家登機。”她回憶,當旅客們進入機艙內坐好后,遲遲不見飛機起飛。
“一個半小時后,大家的議論和責難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要求機組給出明確的起飛時間。”盧小姐說,在此之前,機組已經通知,由于北京暴雨導致航班無法按時執飛。坐等三小時后,客機才滑行起飛。
3天后,盧小姐在前往北京的CA1516航班上,又遭遇了這種情況。在新浪微博上,有關航班關艙門后延誤的帖子超過千條。網友不理解,準點登機后卻不能按時出發,理由何在。
關艙門不等于起飛
記者經過了解得知,國內民航部門統計準點率,是按照艙門關閉時間計算。也就是說,只要關閉艙門,即便飛機延誤,也不會歸咎于航空公司。
但有業內人士更直白地解釋,民航部門公布的航班準點率大多為80%以上。但其實如果以飛機滑行輪離開地面作為基準點,這個比例將大幅下降。“現有的計算方式歸根到底是為了讓準點率的數據更好看而已。”
這名業內人士說,航空公司都“急著”關艙門,主要是為了在航班延誤的情況下免責。如果沒有按時關艙門,那就是航空公司原因造成的延誤,要對乘客進行賠償。
一般人都認為,寫在機票上或者航班時刻表上的時間就是起飛時間,其實卻是飛機關艙門的時間。正常情況下,飛機關閉艙門后,啟動發動機、滑行到跑道、等到起飛指令后,助跑、拉升、起飛,大約需要15分鐘。但另一方面,航班關閉艙門與正式起飛的時間差值,卻沒有公開的數據統計。
早關艙門贏得先機?
“不關閉艙門機組就沒有資格被編入等候起飛的機隊中。”昨日,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坦言,即便遭遇雷雨天氣,在旅客登機前便已經獲悉將會晚點,機組仍然會讓大家按時登機,目的是爭取排在隊伍前列。但實際上,相比讓旅客在候機樓等待,這種方式更加消耗成本,因為發動機在不停工作,確保機上的空調運轉。
另有航空公司工作人員解釋,乘客在機艙內等待,通常是遇到了空中管制或惡劣天氣。一旦管制解除,留給每個航班起飛的時間也就一兩分鐘。所以如果不做好起飛準備,就會“錯失良機”,只能重新排隊。
但無論如何,旅客顯然是這種不人性措施的受害者。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曾表示,有的航空公司為了確保準點率,便提前關艙門,讓乘客在飛機上等,“這是一個更糟糕的辦法,未來會要求航空公司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