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畢業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一位宿管阿姨成了網絡明星。在畢業典禮上,這位普通阿姨不足千字的講話,被學生的掌聲打斷了11次,全體師生為之動容。
事實上,近年來別具一格的畢業典禮總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根叔”去年在畢業典禮上串講網絡熱詞,時至今日仍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023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70.6%的人認為畢業典禮有重要意義。調查中,80.6%的人參加過自己或他人的畢業典禮。
52.8%的人認為當前畢業典禮形式化
今年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典禮,是北京某高校學生劉詩雅參加的第二場。“畢業典禮給我的印象,是各種領導、老師、學生代表漫長而空洞的講話。更夸張的是,我們學院今年的畢業典禮,竟然先花了一個小時介紹獎學金贊助企業的概況。真讓人無奈。”
劉詩雅說,對于這種畢業典禮,同學們的興趣都不高。現在有些畢業典禮與學校平時的官方活動如出一轍——通常是學生們早早到場,不耐煩地等待領導到場就坐,然后就是程序化的走過場。
“那些領導和優秀畢業生代表的講話內容和我們很遠,真還不如班級散伙飯、拍學位服照片有意義。”劉詩雅說,最近網上盛傳的許多新穎別致的畢業典禮令人羨慕不已,如果能參加那樣的典禮,肯定會很有意思。
調查發現,對自己參加過的畢業典禮,52.8%的人表示“形式化,沒什么印象”,36.5%的人認為“一般”,僅4.8%的人認為“很有感染力,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濂,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公眾之所以對當前的畢業典禮評價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學生從頭到尾只是被動的參與者,領導們行政排場式的“官樣文章”,肯定不能使學生們提起興趣。
“傳統程序化的畢業典禮冗長而無聊,而現在層出不窮的新穎的畢業典禮,又有討好迎合學生之嫌,都不算理想的畢業典禮。”中國人民大學張文喜教授認為,這實際上體現了當下校園文化思想的貧乏。喧鬧的典禮只會讓學生當時笑一笑,不會留下久遠的印象。而真正好的畢業典禮應該能發掘學生的精神生產力,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保持青春活力,并對他們畢業后的學習、工作與生活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誰最應該在畢業典禮上發言?支持率最高的是普通畢業生(63.9%)、校長(60.9%)和老師(53.1%)
劉詩雅說,現在同學們都忙于各種畢業聚餐、歡送晚會、畢業旅行,很少有人真正靜下來思考,畢業對自己究竟意味著什么,即將走出校園的自己留下了什么,又帶走了什么。而畢業典禮應該用一種儀式化的方式,讓我們鄭重其事地思考這些問題。
一場理想的畢業典禮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調查中,獲選率最高的三個期待依次為:是人生的重要儀式(69.3%);是終點,同時也是起點(63.0%);是寶貴青春的紀念(60.6%)。
其他的期待還有:能增強畢業生對母校的認同感(60.3%);是完成學業的必經儀式(52.8%);能見證師生情誼和同學友誼(51.0%);能拉近學生與校領導的距離(21.5%)等。
“有的同學戲稱,大學4年總共見過校長兩次,一次是新生開學典禮,一次是畢業典禮。其實關于畢業,很多學生都有話想要表達,只是缺少這個機會而已。校長和老師們的講話固然是必不可缺的環節,但是學生們自己的真實情感也需要表達。”劉詩雅說。
誰最應該在畢業典禮上發言?調查顯示,受訪者支持率最高的前三名依次為:普通畢業生(63.9%)、校長(60.9%)和老師(53.1%)。接下來還有:家長(45.1%)、優秀畢業生(40%)、學生宿舍管理員等教職工(32.5%)等。
張文喜曾經在美國克萊蒙大學訪學,并參加了學校的一場畢業典禮,當時的許多細節他至今仍歷歷在目——那場畢業典禮是在戶外廣場和草坪上進行的,大家載歌載舞,充滿了青春和活力;一個人獲得學位,他的親朋好友會組成親友團,歡呼雀躍地見證他人生的重要時刻;被授予學位的學生大多會發表長短不一的畢業感言;臺上的主席與臺下的學生還會頻繁地互動……
劉詩雅介紹,她們學校這次的學位授予儀式也有許多可貴的創新之處,比如中場休息時主席臺是開放的,畢業生們可以自發地上臺暢所欲言,大聲表達自己的畢業心情。
“學校這樣細致的人性化安排讓我們很感動。每個畢業生都有機會認真地思考并抒發自己的畢業感言。”劉詩雅說。
本次調查也證實,多達70.5%的人認為,每個畢業生都應該有自己的畢業致辭,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實習生 張銳玨 本報記者 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