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沒有名校的“天時”“地利”和“人和”
他們在“名校崇拜”中默默舔傷,耕耘收獲
非名校被冷落
這些天,當全社會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創造“狀元”奇跡的名校時,有一個龐大的學校群體被冷落了———他們沒有出類拔萃的高分生,也沒有傲人的總體成績。此時此刻,他們失落嗎?他們自卑嗎?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走訪了這個被冷落的群體,發現其實他們并沒有外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在功利的社會背景下,他們一樣“活得很有尊嚴”。
名校“狀元”多,普高秀“獨苗”
位于廣州市水蔭路旁的恒福中學,是一所區屬省一級中學。昨日,記者走進這個安靜的校園時,電子顯示屏上正反復滾動著今年高考的“捷報”———4名學生上了第一批本科重點線。
這樣的成績,對于名校來說,簡直不在話下。但對恒福中學而言,卻是“超368%”地完成指標:考前他們只是預測全校1人能上一本線。今年全校第一名是文科589分,得主陳雯被老師和同學譽為“黑馬”,但這個分數在名校卻比比皆是。
原以為面對差距這么大的成績,恒福中學校長戴東祥心情會比較消沉,然而,當記者見到他時,才發現他是如此的淡定與自豪。今年恒福中學有249名學生參加高考,有4名學生過重本線,105人上本科B線,完成率達153%。“與華附、省實這些示范性高中相比,我們并不自卑,因為學生的起點不同,要求的標準不同,他們是精英教育,而我們是大眾教育。”戴東祥說。
不過,并不是所有普通中學老師的心態都像戴東祥這么好。在白云區某普通中學任教的丁老師坦言,每年放榜的時候,都會比較失落,“教得那么辛苦,卻總不出成績。”
生源“搶”名校,普高“搶”生源
“不能拿名校的標準來要求我們。華附、省實等名校每年的重本率、本科率要求很高,那是因為他們的起點高。”戴東祥說,“在三年前中考時,華附的分數線是728分左右,而恒福中學的分數線則是590分,這中間差了一百多分,生源的差異顯而易見。”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眾多普通中學的校長和老師,都把成績差歸咎于生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說,在當前的應試教育下,生源就是第一生產力,名校和普通中學的“生產力”很懸殊。
以恒福中學為例,該校地處越秀區和天河區的交界,是一塊“飛地”,2005年廣州行政區劃調整后,恒福中學劃歸到越秀區,成為傳統教育強區越秀區的普通一員,加上學校的地理位置交通不方便,區屬高中亦不能面向全市招生,生源的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據介紹,恒福中學高中的生源,當中占1/3來自恒福中學初中部,其他都是越秀區的“二三流”學生。由此可見,相對于省市示范性高中面向全市招生,普通高中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束縛。
名校“很享受”,普高“很受傷”
記者采訪得知,這些普通高中還面臨人員流動的尷尬問題:好學生轉學走了,差學生卻轉來了,好老師往名校跑了。
一位普通中學的校長坦言,在他們學校成績稍好的學生,有個別在高三之前,都會通過某些途徑轉入重點學校,或者出國留學了。也有一些跑來借讀的,當然成績是比他們學校還差的,因為好的才不會轉來。
而普通中學的一些老師也會有往名校高處爬的想法。因為畢竟在名校教書更有成就感,而且名校學生在學習習慣上會更好,基礎也扎實,教起來會更輕松。
白云區某中學楊老師告訴記者,白云區的很多普通學校,如65中、71中等,地理位置都比較偏僻,加上是城鄉結合部,學生讀書上進心不強。學校的硬件也大大跟不上名校,比如常常在夏天停水停電,教室也不像名校一樣有安裝空調,沒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硬件條件太差,連老師也都不愿意來。”
“我們的處境更尷尬,更像‘小三’!”某中學分校區的李老師說,學校本部在荔灣區,分校在白云區,兩邊政府都不重視分校,感覺很沒有歸屬感。“評獎的時候,本部的老師很擔心分校會拖后腿,很看不起分校的老師和學生。”
“相比較越秀等傳統教育強區里的名校,歷史沉淀下來已經有很好的硬件條件,財政上也比較寬裕,加上生源又好,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他們不出好成績才怪。”海珠區某普通學校的梅老師抱怨道。
招生不公平,普高難翻身
戴東祥表示,目前省市級示范性高中能夠面向全市招生,而作為區直屬的學校,更多只能招收本區的學生。“并不反感學校有重點和非重點的劃分,但希望廣州市的學校能夠在公平的環境下進行招生”。
“生源是由市場形成的,如果我們永遠在省市示范性高中提前批之后招生,將永遠不能翻身。假如能讓所有學校的招生面向全市公平招生,讓家長自由選擇,學校之間也就能實現公平競爭。否則,起點一樣,不在同一起跑線上,任何成績都沒有可比性。”培英中學的丁老師認為,如果能放開招生,那么生源將趨向均衡,學校間的差距就不會拉得太大。
不過,有中學老師指出,名校與普通學校分類培養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學。“就像大學有不同批次的學校一樣,不可能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進同一所大學。”
據介紹,為了留住優質生源,白云區今年出臺獎勵中考優秀學生的政策,希望通過留住他們使教學成果有好轉,并實現良性循環。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把優秀學生留下就能改變學校的愿望很難實現,因為名校的優越性有人為和歷史因素,是幾代人積淀下來的,很難追趕得上,唯有靠行政行為才能打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壁壘。(陳曉璇、李丹瑤)
對話普高“黑馬”
知足所以常樂 名校也有低分
陳雯和潘佩,是恒福中學今年殺出來的兩匹“黑馬”———分別考了589分和587分。這樣的成績放在名校很普通,但對她倆來說卻是驚喜。她們說,在恒福中學讀書,雖然不是名校,但沒太大壓力,過得很開心,很舒服,“知足所以常樂”。
羊城晚報:跟那些名校的高分生比,你們有什么感覺?
陳雯:我覺得,別總跟別人比成績,我的成績已經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已經很好了。
潘佩:當華附、省實的那些高分考生“曬分數”的時候,我也打心眼里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回過頭來看自己,我的分數雖然不算高,但我覺得已經夠了。
羊城晚報:你們覺得在這里學習和在名校有什么差別?
陳雯:當初選校的時候,我也考慮過這兩者的差別,去名校讀書,最后我的成績或許會比現在更好,但是壓力也會更大。不過,我也有一些在名校讀書的朋友,今年高考成績比我的還低。(記者 陳曉璇 實習生 李丹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