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視力下降、身體素質滑坡……這是我國中小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原因是課業負擔過重。幾年前,位于山西南部的新絳中學實施了顛覆性教學改革:學生半天上課、沒有作業。
隨著這項改革的逐步推進,學生課業負擔明顯減輕,學校高考達線人數卻逐年攀升;今年高考應屆生達線人數更多達課改前的1.5倍。這一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全國各地中小學校長及教育界人士紛紛前往新絳中學了解情況。
教育界人士認為,新絳中學教改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是對優良教學傳統的一種回歸,是對現代教育理念的大膽嘗試。
從灌輸到互動,讓學習更自主
已經順利通過高考的新絳中學學生寧樂,提起她參與的一堂展示課,至今仍印象深刻:學習辛棄疾一篇作品時,同學們按老師要求在自主課查看了辛棄疾的生平背景。次日上午的展示課上,一位同學抑揚頓挫地描述壯年時期的辛棄疾時,用了“憤青”一詞。他一講完,同學們議論紛紛,認為這個詞過于主觀、偏激。激烈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立志報國”更能描述辛棄疾當時的狀態。
2008年開始,新絳中學的課堂結構被完全打破: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的授課者,而是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引導和指導;學生也由被動變為主動,預習、展示、探究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代之以各自半天的自主課和展示課。下午為自主課,學生們根據老師編制的學案自主學習,將不懂部分寫在互動卡上,交給老師。次日上午四節課為展示課,在6到8名學生組成的小組討論中,每個學生展示前一天下午學習的收獲,并與同學討論,老師在旁指點。
事實上,新絳中學的教改始自2005年推行的“學案制”。與以往講課按教案展開不同,教師編寫的學案,只需創設課堂教學情景、目標、讀書指導以及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
學生不必再做練習冊、大量的模擬考試,包括面臨高考升學的高三年級,所有學生不必完成繁重的課后作業,只有課前的學習報告,即學習某一模塊知識時,對某一類題目、某些解題方法的探析和總結,或對錯題的反思。
“傳統教學低估了學生的能力,無限制地占用學生時間,不利于自主學習,學生容易成為被動的旁觀者。”新絳中學校長寧致義說,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得太多,而學生們學習、思考、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往往被老師們擠占,學生們主動參與少,以至于學習效率低,甚至厭學。
“改革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突破,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次考察新絳中學的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說,這里更注重學生學習的規律,而非教師講課的規律,教師由單向的灌輸者,變成學生學習流程的設計者、活動的組織者、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與此同時,學生也由被灌輸者,逐步變成探究知識的自主學習者。
“對普通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習潛力的開發。”太原實驗中學校長聶惠娟認為,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培養他們主動學習、探究的能力;同時,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們主動表達與溝通,開發多種感官,較之傳統教學模式一味讓學生聽講,顯得更符合其成長規律。
想讓學生更輕松,教師必須更“給力”
“要講的課少了,對教師要求高了。”新絳中學教師韓志進說,以往上課時,教師只要備夠45分鐘上課內容,再按備課內容,從頭到尾地背書、念書即可,“不管學生懂不懂,反正完成任務了”。課改之后,教師們發現,自己必須具備更專業的素質,才能解答同學們有備而來的提問。
“這意味著教師必須更‘給力’,才能讓學生在較少時間里掌握同樣甚至更多的知識。”寧致義說,課改一開始,學校就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法,對教師進行每周一次的動態培訓,每個寒暑假定期培訓,為教師講解中外教育專家的教育理念。
“教師們需要跳出固有的教學理念。”新絳中學地理教師韓志進說,課改之初,學生回答問題一出現錯誤,她就急著打斷說正確答案,結果,學生信心受挫,她再讓學生展示,竟沒人接話。
學校為此進行教師培訓,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儒德對教師們說,“教育是慢的藝術”,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耐性對待學生。“此后,我聽到學生的錯誤,會等學生展示結束后,先肯定學生對的地方,再以引導性的語言提示學生,以鼓勵性的語氣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正確答案。”教師韓志進如是說。
有備而來的學生,不斷挑戰和更新教師業務素質。寧致義告訴記者,老師時常被學生問到“卡殼”,起初覺得羞愧,后來與同學們一同探討或上網查詢,知識也得到了更新。
在不斷地摸索、實踐,無數次被學生“難倒”之后,教師業務素質也不斷提高。寧致義告訴記者,教改開始后,學校要求教師將所思所想寫成業務文章,在校刊上刊載,起初幾乎沒人寫,校方下了硬指標。如今教師來稿絡繹不絕,校刊登載不完,只好出增刊。
“新絳中學的教學改革,使教師們面臨很大的挑戰,但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好辦法。”曾到新絳中學考察的遼寧省錦州中學校長王柱華說,這是教師們很懼怕的教學模式,因為不確定性太多,教師似乎講的內容不多,卻要恰到好處,沒有深厚的功底,就必須付出大量的學習和準備,才能在課改中生存下來,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被動到靈活,讓學習更有效
教改顯現了令人驚喜的效果。教師講課少了,課堂睡覺、開小差現象沒了;學校課時減少了,教學進度加快了;學生負擔減輕了,學習成績提高了。一名高一入學時倒數第一的學生,高考后順利達到了一本分數線。
“減少被動的學習環節,學生們掌握知識的能力增強了。”教師李金萍說,學生自主看教材,八成都能懂,通過小組討論又解決部分困惑,真正需要老師指點的內容很少。
令教師們意外的是,同學們對問題的認識、解答能力明顯提高。
新絳中學科研處主任安黛告訴記者,以往做題時,老師只告知參考答案;現在同學們自主學習,在展示課做題時,不看參考答案,爭先恐后地解答,方法更多樣,解答速度更快。
據了解,新絳中學的教改理念,緣自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為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帕夫雷什中學建立了半日學習、半日自由活動的作息制度。學生自愿參加課外閱讀、科技小組等活動,這種緊張而活潑的教學模式,讓帕夫雷什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居全蘇聯之首。
新絳中學也將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理念的推行,同樣收效顯著。
據調查,山東杜郎口中學也嘗試了類似的課堂教學改革,結果讓這所農村學校得以脫胎換骨,不僅中考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對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性格均產生了積極影響。
教育專家指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只有課堂效率提高了,才能把學生們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使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展個人愛好,如此教育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劉云伶、張曉晶、鄭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