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娘”事出有因
——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
減負、減負!負擔卻始終減不下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三令五申要求給中小學生減輕課業負擔,各地教育局甚至下發紅頭文件明確要求,但是,孩子們依舊叫苦不迭,孩子受苦、家長受累成了無奈的現實寫照。
廣西柳州市第十五中學教師黎楊的話代表了很多老師的心聲:學習時間減不下來,減負就是空談。學生們一天七八節課,外加晚自習;畢業班寒暑假時間也要上課補習,還要應付大量的課外作業。實行課程改革后,中小學課程降低了知識難度,擴展了知識面。但是考試的難度卻降不下來,導致學生既要有廣度又要有深度,表面上看似學習內容變得簡易,但實際情況卻是孩子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強調,“‘變態娘’們本身并不變態,所謂的變態行為都是現實環境下的無奈之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嚴峻的優質資源短缺形勢讓減負缺少了實現的土壤,同時也造就了如此龐大的變態爹、變態娘隊伍。”
聯想到不久之前曾經震動美國教育的“虎媽事跡”,很多專家評論,在中國,“虎媽”是一種普遍現象:自打孩子出生,家長們就對孩子充滿了希望和期待,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不敢馬虎,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實施嚴格的培訓計劃。學外語、學鋼琴、學畫畫、學奧數。專家評論,“減負”依然在“加正”的怪圈無法終結。
讓“變態娘”回歸常態
——增加教育投入推動教育均衡
如何讓“變態娘”不再“變態”?如何不讓更多的新的“變態娘”誕生?聽聽專家的意見。
先從形形色色的“培優班”說起,在教育機構做過幾年代課老師的陳老師坦言日后不會過早地讓自己的孩子上培訓班。她說,目前的培優市場,的確有運作成熟、成績突出的培訓機構,但對孩子不負責任的也不在少數,培優機構名不副實的現象逐漸成為普遍現象。
再從培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來看。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說,“培養孩子,切勿揠苗助長。現在許多父母不管孩子成長的階段性,不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一味給他們加重學習負擔和壓力,這樣不僅不能發揮孩子特長,而且會抑制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再看深層次的教育體制問題。熊丙奇說,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家長、學校、學生三方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無奈,并不是家長不近人意,也不是學校只愛高分生,而是冰冷的現實逼迫他們不得已為之。要讓家長們停止非常態的教育,讓學校老師平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在教育評價機制上狠下功夫,更要增加教育投入和改變現行擇校制度。增加教育投入,讓公共教育資源在90%的比例上實力相當,縮小教育資源之間的差距;其次改變現行擇校機制,轉變教育資源配置模式,降低競爭的激烈程度,為中小學生減負。
最后,讓我們回歸到教育的本質。華南師范大學校長劉鳴日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教育的最大目標應是孩子的終身幸福,教育應該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留給孩子動手、動腦、交往、感悟的時間。“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原點,回歸原點才能夠找準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看到問題的本質,才能祛除“變態娘”產生的土壤。中南民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李濤認為,對孩子的培育,品德才是最本質的東西,培優并不是教育的主要責任。培養孩子首先要尊重人的發展,讓教育變得更有尊嚴,給予孩子實現夢想的自由和空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話,“生活即教育”,或許值得所有的“變態娘”思考和借鑒。 趙婀娜 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