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底,高考第一批次的錄取進入尾聲,圍繞高考的種種喧嘩與騷動也逐漸平息?删驮谶@時,一場“鴿子門”事件又“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近幾年高考結束后,高校之間總要展開生源爭奪戰。不過,今年的高校招生大戰格外精彩,有暗戰、有明斗、有策反、有辟謠,末了還有高校上演一出背信棄義的戲碼。為了爭奪優質生源,眾多高校陷入了惡性競爭,不惜用各種手段互相傾軋。
預錄 “ 落空 ” , 向誰討個說法 ?
近日,7名和南京大學簽下預錄取協議的安徽高分考生,因分數沒達到投檔線,無法投檔而與南大失之交臂。安徽省教育廳對此事回應道:“從教育政策上預錄取協議是不被認可的,但是考生可以以個人和南京大學簽訂的錄取協議作為一種契約,通過法律的途徑維護權益。”
盡管當地教育部門出面譴責,校方也表示歉意,不過這7名考生與南大無緣卻是改變不了的事實。這起風波被網友稱為南大“鴿子門”,它讓“預錄取協議”這一高招過程中知名高校的通行做法浮出水面。
所謂“預錄取協議”,是考生在正式填報志愿之前,與高校簽訂的一份承諾書。在協議中,考生答應第一志愿填報該高校,而高校則會相應許下錄取承諾。
在高校自主招生尚未健全制度的情況下,高校之間用預錄取圈搶生源并不奇怪,特別是在日益功利化的社會環境中,規則不足就意味著對惡性爭奪行為的默許。
由于考生和家長與高校之間處于錄取信息、政策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在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考生和家長往往處于焦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在他們面前的高校招生老師,就會被視為權威的信息來源。他們容易相信高校招生人員所說的話和所做的“承諾”。盡管高校都聲稱預錄取是以學校信譽為擔保的“單向承諾”,寧肯考生負學校,學校不可負考生。不過,“鴿子門”事件暴露出這種承諾并不是十分靠得住。
從法律上看,預錄取協議并非真正的合同,沒有法律效力,它也不被招生程序和政策所承認,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對于“鴿子門”,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馮瑋在微博中如此質疑安徽省教育廳:2004年教育部就要求不對外提供考生信息,今年3月24日教育部要求“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高考考生信息”,預錄取未被叫停,泄露考生信息顯然違規。誰更應對“鴿子門”負責?
預錄取存在多年,教育部門卻一直沒有公開表明態度,這讓考生和家長輕易相信高校許下承諾的美好,高校用這種方式搶生源更加無所顧忌。
在記者采訪中,不少學生認為,盡管南大招到了更高分考生,看似得了實惠,卻傷到了學校的信譽度。而教育部門即使不便或無法禁止預錄取行為,也該由教育主管部門針對預錄取出臺規范,盡可能保障考生權益。
為搶生源 , 高校 “ 暗戰 ” 升級
預錄取怪象實際上源于日益激烈的高招錄取大戰。高校生源競爭年年有,今年頗具戲劇性,跌宕起伏,高潮迭出,隨著多起高校明爭暗斗,甚至不顧臉面的“對罵”事件披露,高校招生“暗戰”內幕開始浮出水面,人們看到,知名高校仿佛突然陷入了“人才爭奪焦慮期”。
將今年高校生源大戰推向最高潮的是“招生電話門”。起因就是復旦大學招生辦聲稱發現在個別省份的招生中,有人冒充復旦大學招生人員致電考生,稱他們與復旦所簽的加分協議被取消,并“慫恿”考生修改志愿。
7月1日,復旦大學招辦網站發表聲明,提請考生防范。對“挖復旦墻角”一說,上海交大則連發4條官方微博回應,表示該校招生工作是“陽光工程”,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
不過,究竟有多少考生接到冒充者的電話,多少考生因此更改志愿改填“上海同城另一理工科院!保繒r至今日,雙方均未有充分的“證實”和“證偽”。
在高校招生期間,各種美好的許諾和流言同時包圍著高分考生們。為此,清華四川招生組在微博上辟謠,北大四川招生組也通過媒體辟謠,稱有人向高分考生散布不實短信,學校聲明從未出現過違背預錄取協議及招生承諾的情況……
高校招生辦法各異,高招迭出。長期駐點,保證情報通暢,研究學生、家長心理,宣講、辟謠、明爭、暗斗、策反,已經使各地的高校招生越來越像一場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諜戰”。
高校為了搶高分學生,彼此斗得急赤白臉,甚至開展不顧臉面的“對罵”,不過,一談到所謂的“北清霸權”,他們的態度幾乎一致:堅決反對,無可奈何。與其他高校相比,北大、清華在招生時優勢明顯,別的高;局荒軐ε腔苍诒贝、清華分數線左右及以下的高分學生做工作。而在一些地方,考上這兩所高校對當地政府還有老師都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今年考生頂不住地方政府、老師的壓力,只能報北大、清華,意愿被“綁架”的事件頻出。
耐人尋味的是,當國內大學競爭正酣時,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透露,港大已確定錄取內地省級高考頭名11人,相比去年人數增加近一倍。
高招陷入指標化陷阱
7月24日,清華大學公布今年本科招生錄取結果,共有3349名學生被該校錄取。此前北大宣布錄取本科新生3441人。兩校同時表示,今年不再公布錄取各省“狀元”數量等信息。與去年兩校公布狀元數掐架相比,這無疑是個進步。
在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于涵看來,亂搶生源是系統問題,“求爺爺告奶奶式的招生辦法并不是大學教授們想做的”,“長此以往,這不僅有損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辜負了公眾對高等教育的信任”。他去年剛剛成為招生辦主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和北大定下了君子協定:今年不再對外公布招收的狀元數。
目前,高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比拼在某一地區錄取分數線高低、招生組老師帶著完成招錄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務、招徠到多少名高考狀元等指標化陷阱。
高招指標化給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都帶來了傷害。于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對于基礎教育來說,會形成基礎教育唯分數論的不良導向;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會因此忽視了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同時,對于社會和廣大公眾來說,高校的招生錄取工作也沒能向社會傳播良好的成才觀和價值觀。
在教育學者熊丙奇看來,要終結高校招生亂象,最關鍵的還是要深入推進高考的改革,實現考生和大學的雙向選擇,考生可以自主申請多所大學,大學可以獨立進行錄取,一名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出選擇。
不過,這些年人們看到的似乎只是高;宇l出的招生政績,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卻看不到多少根本性的改革。高校為了拼生源,不惜做出喪失教師尊嚴、原則和良心的舉動,分數形成了絕對的權力,卻忽略了教育的根本。
高校面對優秀生源喪失靜氣,失去理性和起碼的矜持,而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卻是“兩張皮”,招生只負責將高分考生攬至麾下,人才培養只能“有什么苗子做什么菜”。有評論指出,除了教育部門評定驗收后頒發的等級,各高校內部教育與管理模式幾乎一個樣,自然誰搶到好生源,誰占優勢,誰更能出成效、出業績了。
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表示,“我覺得大學不必為投檔分高幾分低幾分而過多地考慮排名,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教學質量和特色上來,而不是通過特殊的招生手段來招攬學生!
高校被“生源焦慮癥”所困,如此急功近利,這無疑是國內高校及高教的可悲之處,亦是無奈之處,高教改革勢在必行,也迫在眉睫。本報記者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