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種種菜、養養寵物,再織織‘圍脖’,這就是暑假生活了嗎?”暑假過半,初中生小樂的母親陳女士在育兒論壇上訴說煩心事,引來許多家長的共鳴。“孩子整日對著電腦,就好像在網上‘過日腳’。”
陳女士原本擔心兒子在家會很悶,特意給他買了很多卡通片碟片、零食放在家里,可是下班回家后卻發現,這些都原封不動地放在桌子上,兒子的眼睛一直盯著電腦屏幕。湊近一看,是色彩很鮮艷的網站畫面。小樂開心地向母親展示著自己的“勝利成果”:“我在種菜,還養了很多花,你看,這是我剛領養的小鴨子……”
陳女士這才發現,一個月來,兒子在某個兒童社交網站開辟了一塊“小莊園”,有自己的小屋,有花有草,還能釣魚、養家禽,“沒錢的時候,我就靠虛擬成勇士等各種身份打工掙錢。”孩子告訴她,班上很多同學都在網站上建了自己的“莊園”,彼此會互相“串門”,每天在上面呆兩三個小時以上。
晚飯后,小樂又鉆進房間拾掇他的“莊園”了。電話鈴響,小樂在房間里嚷著:“你們別接,是同學打來和我商討事情的。”他和同學興奮地聊了幾分鐘,陳女士卻發現,自己一句也聽不懂。“全是‘精靈’、‘變異’等話語,還說什么要集體去完成一項拯救任務……”讓陳女士又好氣又好笑的是,兒子還申請了一個微博賬號,時不時還會“織圍脖”。“大人刷微博是為了了解新鮮資訊,而小朋友則是為了看看每天的粉絲數有沒有增加,不停地轉發和評論,還能贏取微博勛章。”
看到孩子整日泡在網上,跟大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陳女士很生氣,并勒令孩子以后白天都不許上網。小樂卻很委屈:又不是沒日沒夜地玩網絡游戲,而且這樣的新玩法很有趣,為什么就不能玩呢?
小樂所上的網站,正是時下最為流行的社交網站。據統計,國內某個大型兒童社交網站,其注冊用戶已經達到5000萬人,相當于占了中國兒童數量的1/4。不少中小學生還擁有開心網、人人網等不同的社交網站賬號。某網站曾對2000名8歲至16歲的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站情況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四成左右的青少年在不同社交網站上擁有賬戶,其中一半人幾乎每天登錄。
2009年上海市年度教育新聞人物、“番茄媽媽”許銘說,對于“90后”、“00后”這些孩子來說,網絡是他們與同齡人交流的一種生活方式,而社交網站就像之前的QQ、MSN等即時溝通工具,成為了孩子們交流的新載體。“如果哪個孩子不玩社交網站,他可能要被同學嘲笑‘OUT’(過時)了。”
對此,有家長總結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80后”一代玩弄堂游戲,丟沙包、跳皮筋,“90后”做“沙發土豆”,可以沒日沒夜看電視,而“00后”的愛好就是泡社交網站,打造自己的網絡社區。
不少家長擔心:18歲以下的青少年,大部分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差,對社交網站這一新鮮事物是否會沉迷?社交網站會不會成為另一種網癮?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與相處?(記者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