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名高校團干掛職基層
端午節剛過,來自安徽財大的掛職女團干羅節,悄悄地將自己的QQ簽名換成了“女兒,生日快樂”。
6月7日這天,正值女兒兩歲生日,這位29歲的母親沒能陪伴在女兒身邊。作為團四川省安岳縣委副書記,她正緊張地籌備著即將召開的四川省資陽市工青婦系統協作會議。
這是一次120人參加的會議,對于在高校工作7年的羅節來說,無疑是一個新課題。除了參與整個會議的會務工作,包括聯系酒店、發會議通知、起草會議指南之外,她還要參加晚會中的詩歌朗誦和合唱兩個節目的表演。
就在幾天前,團縣委組織的一場征文比賽剛剛落幕,一篇篇獲獎作品正等著匯編成集。為此,羅節不得不利用端午三天假期,對作品逐一審改。“92篇文稿,全是電子版,眼都看花了。”
“能為家鄉做點事,同時鍛煉一下自己,我覺得值。”讀大學時,這個來自四川的女孩曾報名“西部計劃”,但未能如愿。當初得知選派消息后,她有些興奮和激動,同時也多了一絲猶豫:“學院剛剛整合,需要有熟悉工作的人,一歲多的女兒需要照顧。”
在學校和家人的支持下,羅節最終回到四川掛職。現在,她把女兒帶回了都江堰的老家,交由父母照看,而丈夫留守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蚌埠,“一家三口,過著分居三地的日子。”
這是一個高校團干掛職生活的真實寫照。
據了解,像羅節這樣的高校掛職團干,安徽共有118人,來自省內100所高校,其中赴四川掛職的有15人。他們平均年齡28.97歲;全部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研究生36名,占31%;中共黨員109名,占92%;科級以上干部106名,占90%。
團安徽省委周密部署,積極協調,做好掛職團干的選拔培訓工作,加強管理、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掛職工作深入開展。在掛職團干奔赴基層之前,團安徽省委召開了動員培訓會,由團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授課,并對掛職干部提出具體要求。培訓期間,全體選派掛職干部與各掛職縣區團委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溝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砥礪,這些年輕的高校團干在基層順利完成了角色的轉換。他們深入基層,廣泛開展調研工作,積極參與推進當前全團各項重點工作,在“補基層工作這一課”的同時,自身優勢不斷凸顯,“幫手”作用日益明顯。
在基層采訪中,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基層團干略帶遺憾地表示,“為什么沒給我們分一個名額呢?”甚至有人開始擔心,“他們走了之后怎么辦,能不能再多留一段時間?”
穿越“7年之困”,再呈勃發之勢
或許是巧合,不少采訪對象在共青團崗位上度過了整整7個年頭,其中大部分人上學時就是班上的團支書。他們對于學生工作得心應手,對于團的事業一往情深,但是對于校園之外的世界,有些陌生。
抱著“一邊學習,一邊服務”的心態,今年1月,安徽財大團委辦公室副主任王程前往團蚌埠市龍子湖區委掛職副書記。
“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跨出過校園,畢業之后,和其他同學聊起來,感覺自己有些脫節。”在王程過去的認識里,諸如“閑散青少年”、“留守兒童”之類的社會問題僅僅是概念而已,但今天,“這是必須做的工作,而且需要高度負責。”
王程覺得,這次掛職不僅在于拓寬視野,更是一次對共青團工作重新定位與思考的過程。
“干了7年的共青團工作,有時覺得不過如此,也沒有多大的提升空間了,甚至會產生一絲惰性。”王程坦言,到了區里才知道,這么多工作要去做,很多都是關系青年切身利益。他感慨:“到地方上來,就像打了一針強心劑。”
“這么多具體的事務性工作等著你,逼著你往前趕。”據他介紹,辦理農村青年小額貸款那陣子,區里報上來100多份材料,每天要審核15份。“很多人等了一天,必須辦完,否則會影響他們對團組織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王程對此深有感觸,“在學校里面對的是單一的群體,搞活動常常是一呼百應,經費、人手都不是問題,現在要 ‘找’錢辦活動,有時還要學會‘借’臺唱戲。”
為了拉近與非公企業之間的距離,推進團建,王程主動找到了區工商聯。在區工商聯黨支部會議上,他向與會者詳細介紹非公團建的內容及意義,并主動提出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制訂發展規劃等服務。在他的張羅下,來自安徽財大的教授、博士對一家出租車公司的員工進行了禮儀培訓,收效甚好。隨后,該公司老板當場拍板,承諾配合在企業建團。
“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對象,首先服務好,其次再談工作。”數月來,王程總結出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
與王程相比,蚌埠醫學院教職工團總支書記凌浩的收獲,更具體地體現在工作技能的提升以及細節的把握上。
凌浩本科學的是體育專業,來到高校后改行干起了行政。這個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對自己文字處理能力不是很自信。來到團五河縣委后,他主動參與文件的起草、匯編。在團縣委書記趙磊的指導下,如今他的文字駕馭能力有所提升,公文寫得有板有眼。
五個月的工作讓凌浩感受到,團縣委的工作是很具體的,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每個部門都要協調好,工作力求做得更加精細。“比如如何匯報工作、申請經費,這些都要在腦子里多繞幾圈。”
“他們帶來了清新的空氣”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團總支書記郭民生剛到團合肥市包河區委掛職那會兒,常常在辦公樓里被人問:少年班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在外人眼里,這是一個習慣了和“天才少年”打交道的團干部,頗為神秘。不過,郭民生來到區里后,面對不同的青年群體,倒沒有多大的不適應。在團區委機關,這個不善言辭卻又不乏幽默感的“外援”很快成了不可或缺的“頂梁柱”。
“我們才不把他當外人呢,加班的時候也不把他當外人看。”團區委副書記彭輝笑著說。在他眼里,這個同齡人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讓僅有4人的工作團隊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郭民生是管理學碩士,在工作中自然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正是在他的建議下,團區委對工作內容進行“時間管理”。
“列出詳細的工作計劃以及每項工作需要的籌備時間,設立時間節點,通過軟件進行管理。”據他介紹,這樣一來,可以統籌規劃眼前和長遠的各項工作,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學專業人士特別看重組織的規范化建設,郭民生自然也不例外。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他發現有些非公企業的團干部對業務不很熟悉,影響到工作的開展。為此,他建議編寫“非公企業團建工作手冊”與“基層組織工作手冊”。
如今,兩本小冊子已經發到各個基層團組織,內容包括:基本理論、工作制度、文件匯編以及各種工作文書。
不少基層團干表示:“有東西可以參考了,我們就對照著干了。”
郭民生的到來,不僅讓同事們感覺眼前一亮,也讓區里的一些中小學生大開眼界。
不久前,在郭民生的組織下,合肥市濱湖家園社區少先隊70余名少先隊員和家長代表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參加“科技開放周”活動,近距離感受科技的神奇和奧秘。最讓學生和家長激動的是,他們能與少年班的學生面對面交流,探討學習心得和成功經驗。
據他介紹,目前團區委正在進行“科大在校生、農民工子女以及城區中小學生”三方結合的試點,樹立學習榜樣,幫扶弱勢群體,期望共同促進青少年的成長。
整合資源,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劉雙是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土木工程系分團委書記。來到團當涂縣委掛職副書記之后,她充分整合高校優勢資源,切實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經她牽頭,來自學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安全施工專業的講師,為當涂縣開發區20余家重點建筑施工單位的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安全知識培訓。
在她的積極促成下,學院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畢業生加入志愿者行列,在專業研究人員的帶領下,調研全縣30個行政村的“改水排污”狀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數據材料。
“只有給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愛,社會才能更加和諧。”這是凌浩在基層調研的心得。
掛職不久,他就協調當地一家企業團委,帶著愛心包裹深入該縣兩所小學,為留守兒童送去價值5000元的學習用品及課外書;此后,他又組織二十余名志愿者來到該縣的一所希望小學,捐贈學習用品、課外活動器材,并提供免費長途電話。
“開展共青團工作,就要整合一切資源,哪怕是動用自己的私人關系,只要出發點是為老百姓做事。”王程說。
他在走訪基層時了解到,李樓鄉和長淮衛鎮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影響了老百姓的出行。為此他四處奔走,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為本區爭取到一座橋梁改造指標。目前,團區委在和市交通局聯系,爭取在今年再為兩個鄉鎮新修兩條農村標準公路,徹底解決老百姓出行難的問題。
“不但要實掛,還要把掛職看作任職,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這樣才能不虛此行。”王程在“掛職日志”中如是說。 (王磊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