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虎媽”之爭到“變態娘”之困,從個體的罷學,到群體的罷課,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面對沉重的補課負擔,最近一段時間,孩子的痛、家長的痛、老師的痛,我們身邊發生了太多。近日,湖北省武漢市一名普通母親的帖子更讓人心痛,“孩子要與我斷絕母子關系,我也是為了他好……”
以愛之名,家長已讓孩子承受太多;以愛之名,學校已讓孩子承受太多;以愛之名,社會已讓孩子承受太多。
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以愛之名”……
近些年來,因不堪壓力,導致孩子同父母、學校間關系緊張的事件時有發生。
2009年,就有一封9歲孩童的“罷學保證書”讓不少家長、老師陷入沉思:“我自愿不學鋼琴、電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樣,還包括繪畫、武術,我長大后不怨媽媽、爸爸。”
2010年,湖南益陽六中一高二學生不堪補課之重,在網上發帖號召全國的中小學校成立“中國反補課學生聯盟”,孩子們抱怨,“補課補到做夢都夢到了ABCD”。
2011年8月,一名武漢的小學五年級學生,不堪媽媽給予的壓力,請求“簽字畫押”,同親生母親斷絕母子關系。
……
這一切,不禁讓人發問:我們的孩子與家長之間怎么了?我們的家庭教育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
最值得深思的是,每每討論這個話題,我們都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委屈、家長委屈、老師委屈、校長委屈、教育行政部門也委屈……似乎所有與此事有關的主人公都很委屈,所有人都在說,“我們是愛孩子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
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都很熟悉,“教育的目的與根本使命,不是讓孩子們感到壓力與不快樂,而是成就人的豐富心靈。”
讓孩子幸福快樂、自愿主動地去享受接受教育的過程,其實,需要的不僅僅是以愛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