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全家之力、不惜節衣縮食,供養獨生子女上一個比較好的學校,以便有一個稍好一些、可以保證未來獨立謀生、自給自足的就業前景——這,是當代中國家庭最常見的生活模式。
一邊高調嚴禁,一邊半公開地按照不成文卻自能順暢通行的民間規則運作。令不行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呈現蔓延之勢——這,是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高收費、擇校現象陷入的怪圈。
在北京,“搞定”某個海淀知名小學的張女士,付出了25萬元擇校費,還為自己終于有送錢的機會而欣慰;在湖北武漢,雖然教育部門努力讓名校與薄弱學校捆綁辦學,但知名小學還是因為人數太多而只能大大突破每班45人限額,擇校費上漲到3.6萬元,進校后分班還得再次交錢;在遼寧沈陽,一些家長不惜實名舉報公辦小學對非對口生源收取擇校費且不留半張收據……
不必等到上小學。學前教育也正在成為一個孩子20多年受教育生涯中燒錢最厲害的階段。在京滬等地,為上“名園”提前兩三年報班“占坑”、繳納幾萬至幾十萬元“贊助費”、學費每月數千元的,絕非僅屬于個別“貴族”和“成功人士”……
“拼爹,拼錢,拼命”,網民如此概括為讓孩子“讀好書”而進行的拼搶。在“有學上”且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費全免的現實下,這樣勞民傷財、裹挾眾多家庭的優質教育資源搶奪戰和名校不清不楚的圈錢運動,著實令人心驚。
收費者或許會說,擇校、高收費,完全是“周瑜打黃蓋”,順理成章。然而,老百姓愿意為教育付出高昂成本,也許只是因為教育對于許多平民是極少數較為暢通、可能改變人生圖景的通道,其中擁塞著太多功利性的期待。
破解擇校潮,改變教育亂收費現象,首先需要政府加大力度,繼續改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不能提供足夠滿足學齡人口數、質量水平達標的基本教育資源,便是政府的失責,不論出在哪一級,都應有人為此負責。檢討一下我們的教育投入分配吧,在多少地方,至今還將大把投入,用在讓幾所門面學校錦上添花上,而不是給無門無路的平民子弟集中的薄弱學校雪中送炭;又有多少地方,只求樓舍漂亮、不重長遠的師資培養;對一些明目張膽的條子生行為、學校亂收費黑洞,我們如何改變只有蜻蜓點水式的個案處罰而缺少全面監管的局面,讓百姓因為資源分配更透明而少些不公正的情緒和惟恐吃虧的態度?
然而,不論教育部門如何努力,通往未來高收入精英生活的“名校”,恐怕永遠是稀缺資源。更為根本的解決方案,恐怕是加大力度建設一個讓所有普通人生活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的社會。客觀地說,擇校在任何國家都存在。美國名校一樣存在“拼爹、拼錢”現象。兩樣皆無的平民子弟,除非天才,恐怕也要靠格外刻苦和大把培訓得來的高分才行。但,歐美國家的民眾并沒有如中國一般大規模的擇校潮,也沒有所謂“輸在起跑線上”的全民焦慮,根源即在于此。
從另一方面說,在擇校競賽和亂收費潮流中,沒有人不是受害者,也沒有人可以一臉無辜。眼下人人抱怨教育不公,又人人想方設法托關系、行不正之風、競相出價,對于這種怪圈,我們都有責任為破除它出一份力。要解救全民焦慮,回歸教育本心,每個人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解放自己,也解救自己的孩子。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