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評
成人競爭法則壓垮花季天空
九江市賽陽鎮三個花季少女,因為沒有寫完學校布置的作業,竟然選擇死亡來逃避,這是一個怎樣殘酷的現實?三個孩子背后就是三個家庭,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基石,如果死神帶走如花生命,最后留給家人的只有破碎和痛苦,并使社會細胞受損,基石不穩,最終危及的是整個社會。
“救救孩子!”魯迅在近百年前就振聾發聵地吶喊,但時間永是行駛,現實并不太平,成人世界競爭法則加諸于幼小心靈的強大壓力,使悲劇一幕又一幕發生。2010年7月3日,陜西省扶風縣5名小學生相約喝農藥自殺;2008年10月7日,安徽省淮北市六年級小學生張某趕寫作業至深夜12點仍沒做完,因害怕第二天會受到老師的體罰,寫下遺書服毒自殺身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孩子越小越容易發生童年恐慌,中國約9%的中小學生對生活感到絕望,產生過自殺的念頭。
正處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個性不完善,獨立傾向與依賴性共存,內心極為敏感、動蕩,自尊心與好勝心過強,自卑與自負共存,容易偏激,現實中一旦碰到不順利,就會手足無措,心情沮喪;面對壓力時,往往被影視作品中自殺鏡頭潛移默化影響,干出令人痛心的傻事。
具體到九江的這起小學生自殺事件,筆者認為,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反思教育模式和成才觀念。
首先,我們要為孩子補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中國社會一向避諱談論死亡,這使得我們缺失了生命教育課。生命從哪里來?怎樣會失去生命?生命是不是只屬于你一個人?可以說,關于生命的認識,中國絕大部分孩子來自于大眾媒體,但成人視覺的傳播模式,無疑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與外面的世界接觸,但我們可以通過生命教育,讓孩子們了解生命的價值,認識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學習在遇到挫折時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學會如何放松自己,怎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等等。
其次,我們要為孩子減去過重的文化負擔課。
導致三個女孩自殺的起因,是因為她們三人在家里趕了一天的作業后,還是無法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雖然課業負擔過重只是導火線,但我們的孩子總是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點小學就不能上重點中學,不能上重點中學就不能上重點大學,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成人世界將壓力鏈條不斷下移,帶給大多數孩子挫敗感,令他們陷入恐慌與痛苦之中。筆者的外甥今年升入初一,小小年紀一天要上九節課(上午5節、下午4節),早上要早讀,晚上要上晚自習,周六全天補課,一周里只有周日上午休息,下午又得上晚自習。這么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在12歲的肩頭,過早奪去童年和少年的快樂,我們還司空見慣,這不得不說是全社會的悲哀。
第三,我們要為教育工作者補上心理課。
綜觀多起少年自殺事件可以發現,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對于現在孩子的心理變化明顯了解不夠。比如孩子們為什么集體跳樓?是不是作業過多?三個小學生所在學校賽陽中心小學的校長認為“這是一次偶然的事件”。獨立事件確實是偶然,但對于整個社會失敗的教育模式來說,少年自殺事件頻發卻是偶然中的必然。
相對于父母,孩子每天與老師接觸的時間更長,老師對于孩子的影響某種程度上也更大。因此,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對于小學老師的要求,甚至比對大學教師的要求更高。學校的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會定期接受心理知識的培訓和輔導,讓他們更多地學習和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國也很有必要在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為一線教師定期完成青少年心理學培訓,讓老師成為防止青少年自殺的第一道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