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每天放學后,身為家長的你是否還會為他們報名參加一些課程輔導班?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學生在下午放學后,還要投入到緊張的課外培訓當中,據一些業內人士估算,深圳大概有近15萬中小學生報名參加課外輔導班。
如果細心觀察,你可能會發現不管是在學校周邊、路邊一些廣告牌,甚至是一些居民樓窗戶上,頻頻可見“課外輔導”、“家教培優”等廣告。業內人士透露,深圳市場上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課外培訓機構和“個體戶”都在爭奪中小學課外輔導這塊“大蛋糕”。近年來,北京、廣州等地的品牌課程輔導機構紛紛布局深圳市場。
深圳中小學生課外培訓真的這么“火”嗎?紅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家長、老師對此如何看待?深圳市場上的課外輔導機構又是怎樣的發展狀況……本期教育培訓周刊,關注中小學課外輔導。
五年級女生放學后參加兩個課程輔導班
荔園小學5年級學生阿雅(化名)和阿萱(化名)每天的生活很忙碌。她們每天放學回家吃飯、寫完作業后,得趕緊趕往校外的課程輔導機構繼續補習英語和奧數,補習從晚上7時20分到9時20分。
“回到家還得寫學校和補習班的作業,我要是作業沒寫完,第二天早上還得早點起床繼續寫。”阿萱說自己寫字寫得慢,每天都得花五六個小時的時間把作業寫完,有時候作業少,還得練練書法或是長笛。
阿雅說自己寫作業速度較快,一般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就可完成。“寫作業、參加補習班,每天還得練一個半小時的鋼琴,周末還得上古箏班,壓力好大。”這么忙碌緊張的生活在阿雅看來已經習以為常,她像個小大人似的告訴記者,“現在辛苦一點以后比別人能力高,過得更好。”
為了應對每天忙碌而又緊張的學習生活,阿雅也有自己的減壓方法。她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跟自己說要放寬心情,還和同學開心地玩鬧,靜下心來時閱讀一些女生雜志以及《紅樓夢》等書籍,“看到古詩詞里面優美的語句我就感到很快樂。心里面覺得很美的時候人會覺得壓力小一點。”
晚上7時,位于福田區百花四路的邦德教育課程輔導點燈火通明,在一間間用玻璃隔離起來的房間里,坐滿了來自附近的小學生。在學校上了一天課后,他們將在這里花120塊錢再上2個小時的補習課。
記者了解到,該輔導班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三個科目的課程輔導。學生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一科接受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輔導班還有不同的層次可供選擇。記者在五年級的秋季課表上看到,語文有培優層次,英語有培優和競賽層次,數學則有教材、提高、培優、競賽四個層次。每科每周上兩次課,時間分布在周四至周日,因為白天學生要在學校上課,因此周四、周五的課程安排在晚上,而周末白天、晚上都有開課。課程一直從9月6日續到明年1月1日,基本上持續了一個學期。
學大教育深圳分公司市場總監李海超告訴記者,由于學生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時面臨很激烈的競爭,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升學,一些家長選擇通過課外培訓機構為孩子補課,“目前來看,四年級以上尤其是畢業班報名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比較多,這部分學生占我們這里補習學生總數的三四成。而小一點的孩子則是以興趣特長類型的培訓課程為主。”據其推算,保守估計深圳大概有近15萬中小學生報名參加課外輔導。
記者了解到,一些家長為孩子報名課外輔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些家長也將“孩子成績是否提高”作為衡量課外輔導機構效果好壞的主要標準,這也使得課外輔導機構在課程開設、講課方面圍著“學生在考試時成績能夠提高”轉。在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中,人們的需求也并不均衡,學科傾斜情況較嚴重,英語、數理化等課程深受追捧。李海超告訴記者,小學生加強數學、語文這兩個科目的比較普遍,初中生普遍加強數學、英語科目,而高中生加強數理化的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