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師資:校長看中的人事部門不認可
對于師資的現狀,鄧國平坦言自己很不滿意,不滿意到學校的老師對他都有意見了:“我們真的這么差嗎?” 而在鄧國平看來,不少中職學校的教師做的還是“知識拷貝”的工作——把自己從老師那里學到的東西再拷貝給自己的學生。
開學后的一天,他去學校巡查,發現有5個班在上計算機課,統統都是在教室上,了不起有個投影儀,都沒有用電教室,1000多套計算機成了“擺設”。搞講授型教學是老師根深蒂固的習慣。
去年學校招了5個老師,不需要培訓上崗、符合鄧國平理想中的中職教師要求的只有一個。這位老師是教美發和形象設計的,作為社會人員考進來,本身學的是油畫,在北京開過面部化妝工作室,為很多明星化過妝。
鄧國平分析,中職學校的師資,從存量上看,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目前只能進行培訓。對于新進的老師他希望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但目前人事部門的招人制度和中職學校的實際需求不符。學校提出新招教師至少要有5年的工作經驗,人事部門不認同這一點。而對工作經驗的嚴格要求在德國是職業學校招聘的“硬杠杠”。
令他苦惱的是,他看中的企業工程師調不進來,更別說技術工人了。按照現有人事政策,武漢市儀表電子學校作為事業單位,需要市級人事部門定編,而事業單位“逢進必考”,這些工程師或技術工人很難通過人事部門統一組織的考試。
政府投入:根據質量標準定預算
近年來,武漢市中職學校一直處于生源減少的壓力之下,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武漢市初中畢業生人數為7.8萬余人,比去年減少近1.4萬人。武漢市屬中職學校招生人數只有一兩所與去年持平,其他的基本都萎縮了。
其實,高中少招幾個學生不會怎么樣,但中職會“垮”。
從統計數據看,坐落在國家級高新技術示范區——武漢光谷的武漢市儀表電子學校,85%的畢業生在光谷就業,被稱為“光谷中專”。“我們現在招不到學生,就意味著產業招不到工人。而目前我國的企業大量還處于低端制造業階段,在很長時間內都需要大量的一線工人。以前來武漢市投資的企業首先關注的是地價是否便宜,現在關心的首先是能不能招到工人。”
鄧國平認為,除了資金投入外,宏觀政策層面,政府需要對初中畢業生有序地分流。
據統計,湖北省中職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08~2009年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倒數第一。
鄧國平算了一筆賬。學校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武漢市財政每年固定投入約2000萬元,二是學費,每生每年2400~2800元,三是一些專項費用。比如學校剛搬新校址,政府有補貼。武漢市政府分兩次投入近3億元資金,武漢市儀表電子學校屬于分得蛋糕最大的學校之列,目前已獲得800余萬元。
目前財政實行的是固定撥款,而不是生均撥款,學生多的時候,人均才1500元,學生少的時候能達到人均3000元。
鄧國平分析,根據預測,2013年,初中生源將見底,然后進入緩慢回升、相對穩定階段。學生人數不會有太大變化,變化的是政策。
關于投入,鄧國平認為不可能得出一個靜態的數字。國家應該為中職教育制定質量標準,在此基礎上進行精準的預算,并按照該預算來進行相應的財政支持。本報記者 甘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