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指著照片中的自己哈哈大笑:“看,我如今的美貌已經達到了歷史峰值!”
董小東發現了照片里的班主任楊老師。當年帶班時,他也就30歲出頭,身材魁梧,看上去胖乎乎的。“當時上高中時,總覺得楊老師怎么那么胖啊,現在看起來,咱們也都差不多了。”
董小東曾經是個清瘦的男孩,這幾年有些“膨脹”了。按他的說法,男人到了這個歲數,長胖在所難免。幾個男生圍過來開玩笑說,如果現在大家擁抱一下,肚子應該是最先接觸到的部位。
話題始終在回憶與現實之間穿梭,隔著十幾年的時間,美好的青春、共同的記憶,以及過去的種種感受變得更加值得珍惜。
老照片里,三個身穿校服的女孩坐在操場邊的看臺上談論著什么,陽光灑在她們身上,暖融融的。正如2011年10月2日的這個下午,在陽光燦爛的秋天的北京,在胡同深處的一個院子里,當年的同學們圍坐在一起,那感覺就像回到了中學校園,上課鈴聲響起,大家卻依然賴在操場上聊天兒,不肯回教室去。
把同學聚會辦成主題班會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不愿意參加同學聚會——要么就是吃吃喝喝,要么就是聲嘶力竭地吼歌,或者大家在一起互相攀比、炫耀,或者湊在一塊兒抱怨時運不濟……越來越庸俗的同學聚會甚至成了一種負擔,昔日同窗之間也完全失去了當年的情誼。
對于小米和她的同學們來說,這樣的困擾幾乎不存在。這群曾經以鬼點子多而著稱校園的少男少女們,如今把這個傳統保留了下來——把同學聚會辦成主題班會。
“與1.0版的自己合影”走的是懷舊路線,一張老照片往往能勾起一連串的故事。
小高在某張老照片里發現了自己,詫異不已——她已經完全不記得這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
“這不是高考結束之后,咱們一起去郊區旅游嘛。”刀刀提醒說,“那時候大家都沒錢,10個人在賓館里只開了兩個標間,把床墊抬到地上,大家擠著睡的。”
“當時還沒有手機,北大招生辦把電話打到學校,問老伍愿不愿意服從調劑去學小語種。學校老師死活找不到他,人家那邊又非要當晚確定,急死了。”小米回憶,“后來不知怎么回事老師把電話打到我家,正好那天晚上我往家里打了個電話,這才聯系上。”
“對對對,第二天老伍還請客了,給大家買了飲料。”飛飛說。
細節在七嘴八舌的回憶中漸漸被勾勒得清晰起來,一幕幕往事也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非常慶幸,這一路走來,同學們始終沒有缺席。”刀刀感慨道。
大學畢業之后,刀刀也組織過一次高中同學聚會,那次走的是文藝路線。當時大家都剛剛走入職場,面對的是和以往在校園里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刀刀拿著臺小攝像機,挨個兒跑到同學們的辦公室,拍攝大家的工作狀態。
短片里,每個人都被要求回答幾個同樣的問題:你現在的工作是什么?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10年之后你覺得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問題之后是一分鐘的靜默,攝像機對著你,你可以在鏡頭前做任何事情,除了說話。
聚會地點選在一家小型咖啡館,那天人到得特別齊,每個人懷著極大的好奇,想看看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刀刀在投影儀上播放了他剪輯好的短片。每個同學的出場都會引起大家的哄笑,尤其是靜默的橋段,千姿百態,卻又很符合每個人的個性。
笑過之后就是深深的感動。小米說:“因為一起經歷了成長中最重要的三年,所以幾乎可以在我們每個同學身上找到個性和價值觀中非常相似的部分;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部分,因此大家又是不一樣的。這感覺非常奇妙。”
“希望大家能見證彼此的成長,哪怕我們不再年輕。”刀刀說,他打算在10年后的某次聚會上,把這段短片拿出來再放一次,看看時間在這群人身上到底能改變些什么。本報記者 方奕晗/文 楊大昕/制圖